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又準備吃大餐——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色香味俱全。
剛開始的葬禮情節讓人想到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
男主角很克制,以沉默寡言掩藏行尸走肉般的頹廢。他對外在的東西盡力迎合,但卻沒有真正的快樂。洞悉一切的頹廢。
這個故事荒誕嗎?男主角自私而無愛嗎?值得思考,畢竟小說并沒有交待他的成長環境和經歷。
篇尾男主角對神甫吶喊,用“捉摸不定的靈氣”提供解釋。好像宿命論的觀點。
最后,他經過這場盛怒,“好像凈除了痛苦,空乏了希望,面對這布滿征象的星空,我第一次敞開心扉,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
你瞧,行尸走肉其實是在保護那顆最脆弱的心。
加繆在44歲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構思和文筆都非同一般。
再看他的《鼠疫》。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加繆的《鼠疫》一翻開就停不下來,一整天的時間奉獻出來。
剛開始閱讀時想到畢淑敏的《花冠病毒》。題材相似,瘟疫(病毒)蔓延,城市被封鎖。
畢淑敏的《花冠病毒》設置很多狗血情節,沒有深入的思考與探討,后面非常掉書袋。
而《鼠疫》客觀冷靜地敘述瘟疫發生時的眾生萬象,沒有過多的抒情,也沒有評價。對于神甫的角色,處理的十分溫和。
里厄醫生與神甫討論上帝是否存在時說:“對于愛,我另有看法。我誓死也不會愛這個讓孩子受折磨的世界。”
鼻子立刻酸楚,眼睛也濕潤了。任何無辜的孩子遭受痛苦和折磨時,作為母親,都忍受不了。
我愛里厄醫生,愛他對眾生的憐憫,愛他的敬業,愛他的冷靜與隱忍,還有那份寬容。
這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考又溫情脈脈的災難小說。沒有著眼于丑惡的地方,而是盡量闡釋善的存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時,也看到許多善。這部小說的思考方向是對的,充滿正能量,有絕對的現實意義。
加繆受到紀德的影響,文筆自然不俗。他一生飽受病痛折磨,少時喪父,家境貧窮,是自強不息的代言人!
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一定要把浦隆翻譯的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集認真看完,因為她是詩歌的精靈。
喜歡她的詩,也欣賞她的避世修行。如果沒有她那謎一般的遁世隱居,詩歌的精靈便不會來訪。
她和簡.奧斯丁一樣令人敬佩又著迷,相比之下,更愛艾米莉。
摘抄一首瞬間擊中心房的詩:
第19首
萼一片,花一瓣,刺一根
一個平常的夏日清晨——
露珠一瓶——一兩只蜜蜂——
一絲清風——樹林里一陣鬧騰——
我卻是一朵玫瑰!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山的雪》居然是短片小說集,真沒料到。
這本集子里的每一個故事都有海明威范兒——簡潔而頹廢,敏感而有力。
在旅游途中欣賞《大雙心河》,不是很懂。
相比之下,我們的旅游多么膚淺:走走看看,拍拍照,吃點小吃什么的。風景還是風景,像明信片一樣擺在那里。
而尼克一個人過著有滋有味的戶外生活,真正融入風景??此烎~,會想起《老人與海》,同樣的自娛樂趣與永不放棄的勇氣。
《費朗西斯.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與《乞力馬扎羅山的雪》都與狩獵有關。前者摻雜復雜的男女關系,后者卻更有深度。個人回憶錄似的感想值得讀者思索。
海明威的小說情節不多,白描的手法也很簡潔,卻是冰山一角,留給讀者去回味和幻想的東西如龐然大物,在水面下不可撼動地存在著。
那個印第安年輕男人,為何在妻子難產時自殺呢?
令人難以磨滅的印象與思考,糾纏著。難以入眠。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在讀大學時翻過,卻沒有看完。當時覺得此書有趣,卻難懂,看不進去。今天重續前緣,似乎有點明白了。
這是我看的第一本夏目漱石的小說,與川端康成的感覺很不一樣。前者批判現實主義,后者漸趨唯美主義。
《我是貓》的主角是幾位書生。酸腐之氣甚濃,不屑于流俗,又免不了庸俗。他們的談話仿佛清談,時不時抖抖書袋,不接地氣。
清廉的書生們要的就是這樣的生活吧:好友幾個,直抒胸臆,酣暢淋漓。
最后一章討論了自殺的問題,覺得甚為有趣。預言說不定會實現。
書末附有夏目漱石的年譜。又是一位童年受到創傷,被遺棄,成年后飽受疾病困擾的優秀作家。年僅四十九歲便病逝,令人嘆息。
作家與疾病,與幸福,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來抄錄狄金森的詩吧。越看越喜歡。感謝她的不發表。正是隱逸自由的生活,才能讓詩情噴薄而出。
第54首
如果我死了,
而你還活著——
時光繼續向前流動——
晨光依然焯焯——
正午仍然炎炎——
一如平素——
如果鳥兒早早筑巢
蜜蜂早早出去忙碌——
人們便可以隨便
脫離下界的事業!
愜意,知悉我們與雛菊共臥時
資本將會堅挺充足——
商業還會繼續——
貿易同樣飛速發展——
先生們如此輕松地
處理這喜人的場面——
這會使離去的心情平靜
并讓靈魂保持安恬!
2、第57首
普通的日子領著季節經過,
要對它們表示崇尚,
只消記住這一點
它們可以從你我身上
拿走的那件小東西
叫做無常!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下午
午休之后開始莎翁全集的第四卷。
第一個故事講羅馬英雄科里奧蘭納斯的故事。他出生高貴,為人傲慢,看不起民眾,被人陷害,遭遇放逐,后加入敵陣攻打羅馬,決心復仇,卻被淚眼執手相對的母親說服,出面講和。他成為雙方人民崇拜的大英雄,被嫉恨,被刺死。
這位英雄很悲劇,但他鐵骨錚錚、寧死不屈的豪氣讓人不得不敬他愛他憐憫他。
掩卷遐思,莎翁或許是借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精英政治與民粹之間的矛盾,兩者之間是傲慢與偏見的斗爭。
很有現實意義,教人處事做人。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托爾金的袍子》是美國作家里克.杰寇斯基的作品。
里克是生活在英國的美國人,更大的身份標簽是珍本書商。他整理的這些小故事有趣,既滿足大眾對于寫出偉大作品的作家們的好奇心,又以閑適的筆調陳述一本好書得以與大家見面的不易。
作家的勤奮與堅持,遇到伯樂的幸運與時機,哪一樣都不可或缺。
這本書里提到的偉大作品,十有八九沒有讀過,通過他的介紹,也得知其大概內容,受益匪淺。
至于珍本書的交易,在商言商,我就不懂了。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莎士比亞寫的最慘的戲劇是不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至少在我看過的來說,這一本最讓人悲憤。結局以暴制暴、以惡懲惡,似乎伸張了正義,也讓人目睹人性的惡的存在。
這個劇本已經拍成電影,名字忘了,據說是超現實主義風格。當時看的時候心里就很難受,口味太重。
歷史上這樣殘害忠良的事情并不少,中國的也不必說。
人類的劣根性是不能脫離獸性,還是禽獸不如?
后??? 記
這些文字是六七年前開始寫的,有點時間跨度,原來記在一本厚厚的黑色封面的日記本上。
如今把它們謄抄至電腦,重新體驗當時的心情,不得不感嘆:當時那個柔弱的、女人味十足的年輕母親是不是自己。
現在的我,年齡上不可以稱為“小女子”,心態仍然沒有太大變化。兒子將要成為一名小學生,在某些事情上,他是我的老師。
作為送給他的升入小學的禮物,整理好這些心情文字,希望他長大之后可以看看,在心靈上與媽媽更靠近。害怕有一天他大聲吼著:“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
不是一個很會教育孩子的母親,雖然很愛他,但在教育他的過程中嘗遍所有的彷徨、迷茫、自責、苦惱。
不是一個熱衷于做飯的主婦,不會編織手工,不愛逛街,不去美容,不喝咖啡,不交朋友。
那么不優秀,有時也怡然自得,相信自身有存在的必然理由——陪伴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