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和今年,我跟朋友約吃飯的時候已經發生過了兩次烏龍事件。
我們經常約吃飯的地方有兩個點,一個離我家近,一個離他家近,有次照例約吃飯,只約了時間,卻沒說地點,大家都覺得對方肯定知道,最后我去了他家那邊,他去了我家那邊,等到終于見面的時候,就互相瘋狂吐槽,然后吐槽了一整年。
其實這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我以為”陷阱,我們都想當然地覺得對方應該清楚,應該知道,應該了解,所以就少說了一句,最后卻發現原來大家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發生,尤其是發生在關系親密的人當中,大家會想當然地覺得都那么熟悉了,對方理所應當地知道、了解、明白我們的想法,可是對方也有可能是這么想的,于是就在我覺得對方知道和對方覺得我知道之間產生了一個信息偏差,于是誤會、誤解、失誤、錯誤就這么產生了。
職場當中也是如此,有的時候,我們在處理上級交代的任務時,或者交代下屬任務時,也會產生這種我說的是A,對方接收的是B的情況。
那么要解決起來也很簡單,不管是跟誰,必要的時候再多問一句,再復述一下對方的意思。
上面說的是生活里的少,那么什么是生活中的多呢?
其實說的就是生活中的邊界感和分寸感,簡單來說就是兩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換位思考。
很久之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大概描述了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對待父母的不同態度,青春期可能會開始叛逆,跟父母對著干,到青壯年和中年時期對父母的意見尤其不屑,再到年長慢慢認同父母,我當時就覺得以我的性格肯定不會如此。
可是真得等我越來越向我的青壯年靠近的時候,我發現我也開始了,開始聽不近看人家的建議,總覺得為什么要干涉我的生活,我是個大人了,我能夠自己做主了,所以有些時候對老母親的態度就會顯得有些差,雖然過后我也會反省,可是每一次態度惡劣,其實就是在給彼此的關系制造裂痕,只是我們的父母總是會輕易原諒我們。
而跟這個情況相反,我近些年對待朋友卻會越發有分寸感,這個分寸感指得不是遠離朋友,而是會謹慎地要求對方為我付出,也會及時感謝對方給與的幫助,因為我很認同一個觀點,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如果碰上了那些愿意對你好的人,要珍惜要回報。所以,有的時候,如果有些事我自己都覺得為難,我也不會輕易向別人開口求助。
所以,當我有些時候回過頭思考的時候,我會發現,我或許有些輕慢我的家人,尤其是父母和我的一些朋友了。對于父母,我也總是覺得我都說得那么明白了,你為什么還是要這么做,你們能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一下,可是我卻忽略了他們年齡漸長,不一定能了解我們在想什么,有些時候想跟我們交流,我們卻早已關上了交流的大門這回事了,卻反過頭來總埋怨他們固執己見和不聽人勸。就如同我們不愿意去做一些事一樣,他們也有一些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你覺得方便的事兒,他們可能覺得沒有安全感,一樣的道理。
所以,平時不管是對誰,當你要做一件事,自己都覺得有些不妥或者不方便開頭時,可以再適當多考慮一下。而對于我們最親密的人,對他們多一些耐心和關心,不要總是覺得他們能寵我們一輩子,糖果罐一直往外掏很快就沒了,也是要定期補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