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洛陽道
作者簡介
儲光羲(約公元706年—公元763年),唐代官員,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有人評價他的作品“消盡常言”,有“浩然之氣”,且帶有古意。潤州延陵人,祖籍兗州。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舉進士,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宣、下邽等地縣尉。因仕途失意,遂隱居終南山。后復出任太祝,世稱儲太祝,官至監察御史。安史之亂中,叛軍攻陷長安,被俘,迫受偽職。亂平,自歸朝廷請罪,被系下獄,有《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詩,后貶謫嶺南。江南儲氏多為光羲公后裔,尊稱為“江南儲氏之祖”。
譯文
洛陽城里的大道平直如伸展的頭發,洛陽的春天氣候適宜,有很多陽光明媚的日子,風光秀麗,景色宜人。在這樣的日子里,洛陽著名的五處皇家陵園常有富家子弟去踏春,這時,在大道上飄揚著馬匹上的玉飾發出的叮當聲,不用看也知道是公子們成雙結對而來了。
賞析
這是一首仄起、首句不入韻的平韻五絕。該詩是《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中的第三首。大道直如發,顯示了洛陽的繁榮,以及重要的城市職能。在唐代洛陽一直是東都,政治上是僅次于長安的城市。洛陽城,也是歷史名城,城外有五個帝王的陵寢,分別為漢高祖長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陽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因為這里聚集有許多權貴富豪,所以后人用“五陵”來泛指貴族的居住地。在譯文里則把五陵譯為它本來的意思“五處皇帝的陵園”。
詩題為“洛陽道”,詩里寫了大道的樣子,題目可以理解為專指大道,像長安道之類的,無非有個代指的意思,洛陽道,很寬很直的大道。大道之上,沒有寫別的,專門寫了洛陽的貴族,似乎在說明一種特權,但也還是在洛陽的重要上下筆。古詩就是這樣,有許多明明白白的見證,又有許多隱隱約約的佐證。
后人中沒有多少人見過洛陽道,但一看詩,就知道了洛陽有筆直的大道,了解了生活在洛陽的貴族們常做的事情。讀這首作品,可以簡單的認識洛陽道的寬闊平坦,也可以深入理解詩人展現出來的貴族們悠閑的生活。其實詩人對輕松舒適的洛陽生活,并沒有多少的批判,或者說沒有指責的意思,詩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表現洛陽的大道,對繁華中的貴族們沒有像有的詩人那樣,說他們不務正業,甘做寄生蟲之類的,而是把他們的形象美化了,把他們作為洛陽道的裝飾,用以加深人們對這條官道的印象。不管怎樣,貴族子弟在那個時代里是很有特征的一群人,用有特征的素材來表現主題,寫得過了,就離題,寫得不到,就使主題蒼白。這首詩里,用到騎馬的貴族,這樣寫,對洛陽道這個主題還是很合適的。畢竟這是在描繪東都的官道,能同時通過多匹駿馬,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洛陽道的寬闊。順著詩的題目來讀這首作品,就會有這樣的結果。如果想按文字下的一些隱藏起來的因素來理解,那么結果就會有很多。生動的形象刻畫使此詩顯得含蓄蘊藉,頗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