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的一條消息在網上炸開鍋了,據說華為在中國區(qū)開始集中清理34+的交付工程維護人員,研發(fā)則集中清退40+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序員。姑且不管消息是否屬實,先就內容而言,足以引起震動了。
華為,作為一家在世界擁有領先技術的民族企業(yè),絕對是中國人的驕傲。因此,它的一舉一動備受人們關注。
此番消息一出,各種爭論聲、批評聲、聲討聲層出不窮。有人說華為是資本的無情運作,有人說華為是在卸磨殺驢,也有人說任正非冷酷無情......
不管怎樣,華為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飯后談資。作為一個吃瓜群眾,我從未沾過華為的光,自然也就無法感受到關乎生計的恐慌。
但是,作為一個局外人,我不免會從HR的角度做一番客觀得不太近人情的剖析,畢竟旁觀者清嘛。
這件事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華為是棵大樹,甚至可以說是巨樹。
俗話都說了,大樹底下好乘涼。
今天的中國人大多是從計劃經濟走過來的,經歷了吃大鍋飯的年代,至今思念著集體生活。在他們眼中,體制內的工作最好,安穩(wěn)、清閑、有保障。
不過,時代在進步,人們的觀念還是會隨著時代大流有所改變的。現(xiàn)在,人們會覺得,全球500強的外資企業(yè)、國內大型集團、上市公司也不錯,紛紛都成了人們眼中的香餑餑,爭著搶著拼了命地往里擠。
當下的經濟不景氣,找到一個好工作不容易,找到一個好企業(yè)的好工作更不容易。一個人只要進了一個好公司,就像是自帶光環(huán)一樣,周邊人都會羨慕不已,家人也會覺得倍兒有面,似乎覺得有個好工作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在計劃經濟時代如此,在經濟萎靡的今天同樣如此。
農耕民族的特性在中國人身上展露無遺,那就是貪圖安穩(wěn)。人們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身邊都是熟悉的人,不停做著熟悉的事,慢慢地就像溫水煮青蛙,失去了跳出去的勇氣與動力,害怕周遭的變化,不知道如何去適應新環(huán)境。
這也是為什么華為清退員工的消息一出,就能激起千層浪的原因了。
這有一種慣性思維,認為進了大公司就能安穩(wěn)無憂,有了強有力的保障就能抵抗職場變動的風險度。有了大樹,就應好乘涼,哪用再去風吹與日曬。
可是,事事無絕對。計劃經濟時代沒逃過國企改制、員工下崗,市場經濟時代更是不可能逃過企業(yè)的戰(zhàn)略調整與人事變化。
2.
說說本人的親身經歷吧。
爺爺、外公他們是最早的一批體制內員工,爸媽也順理成章地接了班,我出生在子弟醫(yī)院,從子弟幼兒園一路讀到子弟中學,身邊的小伙伴也都是和我一樣的單位子弟。出個門干點什么,都不用向家長打報告,他們都能馬上知道。
爺爺他們親歷了企業(yè)最輝煌的過去,爸媽經歷了企業(yè)的起起伏伏,呆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總覺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從未料到龐大的企業(yè)會在某一天關停,工人會下崗。
無數(shù)和爸媽年紀相仿的叔叔阿姨們到了中年,突然沒了組織,沒了工作。他們早已習慣了吃大鍋飯,除了工作需要,很少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不知道憑借他們的工作經驗能干什么,可以干什么。但是,為了生計,又不得不踏出艱難的一步,重新開始一份自己不熟悉的工作。
一切從頭開始,對于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真不算什么,因為年輕,因為輸?shù)闷穑驗槊孀硬恢匾5牵瑢τ谝粋€中年人來說,正如打斷骨頭連著筋,不痛才怪,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企業(yè)關停的時候,我正上初中,清楚地感覺到,曾經威風凜凜的企業(yè)成為了一堆冰冷的鋼筋水泥。它的輝煌,它的功績,它的付出都不能挽回衰敗的命運。整個城里,一片蕭條景象,沒了生動氣息。
在那一刻,我領悟到一個道理:沒有什么是亙古不變的,一時穩(wěn)定的工作并不能保證一輩子的平樂安穩(wěn)。
這樣的經歷影響著我對職場的定義,并一直堅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職場需要這樣的員工——對一切不了解的領域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滿足于現(xiàn)有知識和經驗,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加自己在職場中的籌碼。
因為,大樹底下真的不一定好乘涼。
3.
再說回正題,華為為什么要清退一批打天下的老員工呢?個人認為,華為是想換掉缺少運作價值的零部件,注入新鮮血液,繼續(xù)保持企業(yè)這部機器的高速運轉。
從企業(yè)發(fā)展與管理上看,一個集團公司的正常運營,需要管理團隊一切從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冷靜、理性地制定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什么感性、情感、個人因素,通通不重要。
作為一個吃瓜群眾,本人沒有通天本領去猜測任正非的真實想法,只能站在一個HR的立場,談談員工如何在職場中避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面。
1、職場大忌,不作為。
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盈利,雇傭員工的目的當然是為公司創(chuàng)造最大價值。
因此,一個健康、良性發(fā)展的公司肯定不會養(yǎng)閑人,當員工不能在工作崗位上創(chuàng)造應有的價值時,被清退就是不二結局了。
2、不思進取,安于現(xiàn)狀。
不論何時,公司需要的都是能與之共同進步的員工。能與公司一起成長,為公司出謀劃策的員工,是絕對不會被邊緣化的。
但是,滿足于現(xiàn)狀,不求進取,整天重復著機械工作的員工就如生產線上的機器一樣,隨時都能被替代。當公司做出人事調整時,他們首當其沖,提前出局。
3、怠于學習,不給自己增值。
今天的中國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知識改變命運,不再是一句空話。
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需要人們不斷學習新知識,在工作中為自己不斷增值。公司需要始終與它同行,能夠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人才。如果,個人知識與經驗儲備跟不上公司發(fā)展,那就只有out了。
4、過度增值,沒有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劃。
當下,各種考證培訓機構多如牛毛,人們也樂于考各種資格證。投入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反而少于考證復習的,證拿了一堆,工作沒干好。
考了一堆和個人發(fā)展八竿子打不著的證書,幾年工作下來,能力與初進公司的菜鳥一樣,難道不危險嗎?不會在企業(yè)清退的名單里嗎?
華為的清退風暴,也許很快就會平息。但是,由清退潮引發(fā)的思考和反思,希望不會結束,給職場中的你我一個警示:變,才是常態(tài)。
(本文來自本人微信公眾號小葉子和波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