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被譽為中國醫學殿堂。那么這所中國醫學殿堂是如何誕生的呢?
協和醫學院最早是由倫敦教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于1906年在北京創辦。之后不久,其他英美教會(長老會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 美以教會 American Episcopal Board , 內地會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ission , 倫敦教會醫學會 London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英國國教會 The Church of England Mission)也參加進來一起合辦。院名中含協和(Union),就是特指以上數家教會的聯合辦學。
協和醫學院開辦之初,由于當時中國一般國內大學的自然科學水平較低,所以決定自辦三年預科。
之后由于一家名為“中國醫學理事會”(China Medical Board)的機構,有計劃地對燕京,上海圣約翰,嶺南,福建協和等大學提供經濟援助,加強這些學校的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以便和協和醫學院的課程相銜接,所以協和醫學院的預科只開辦了8年。
這家“中國醫學理事會”不僅為上述大學提供了大量的經濟贊助,還在1915年全資收購了協和醫學院所有的房地產及教學設施,并在北京東城的三條胡同,購買了占地約10公頃的前清王府豫王府,作為新的協和醫院的院址。協和醫學院的新舊校址及其附屬醫院擴展至22.6公頃。
之后短短四年內,在這片22.6公頃的校區土地上,“中國醫學理事會”投入五百萬美金大興土木,邀請波士頓知名建筑師Charles A.Coolidge,Harry H.Hussey, Charles E. Laue負責建筑設計,興建或改建了數十棟建筑。
不過,這些新建的校舍沒有因為洋設計師的設計而全盤西化,而是一律采取中國式的宮廷外觀設計,內部則為當時歐美最先進的西式格局。為了保證中國宮廷外觀設計的原汁原味,還高薪專門聘請了早先在清宮施工的工匠。
這家財大氣粗“中國醫學理事會”的機構的背后則是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feller Foundation)。
在協和醫學院基礎設施上大把花錢的“中國醫學理事會”,自然在“軟件”上也是大手筆:如教授護理課程的教員,也是從美國知名學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特聘的。
僅從它接手老的協和醫學院到新校舍落成這段時間內,“中國醫學理事會”為協和醫學院聘請了包括本科教師,預科教師,護士,行政技術人員在內的151名高年資員工,其中外籍人員達123名。
由于高質量的師資的教學保證,當時的美國紐約大學同意,協和醫學院學生畢業的同時,也將獲得美國紐約大學的畢業證書。(現在的協和醫學院學生畢業,可是與紐約大學沒啥關系了)
圖為1921年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