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思維總是比孩子成熟,開學季來臨,孩子們不情愿的是玩的時間沒了,有些家長未雨綢繆,開始擔心開學后孩子遇到的心理問題了。
家長:假期孩子和同學玩,看見同學的奢侈品玩具、手機,回來就纏著讓給他買,被我們哄了哄晃過去了。一開學,肯定過很多同學炫耀新衣服新玩具,擔心孩子被刺激,也想要奢侈品,這種壞習慣肯定不能滿足,這該怎么辦?
羨慕是一種探索世界的方式,本身沒有對錯
回顧我們小時候,去同學家,碰上人家吃飯,雖然我們早吃過了,看著人家的飯菜也會流口水。或者我們家里有同樣的玩具,在外面遇見別人玩,卻覺得更好玩。
當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嘴饞別人的飯菜,眼饞別人的玩具,家長也說這是不好的行為。實際上,那是對外界事物的探索方式。
從嬰兒期開始,人就以滿足手口的敏感方式來認識世界。這種探索方式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孩子不會去分辨東西是誰的,只想拿來自己身邊。
孩子對一件事物的熱情度專注度也并不持久,這是和生理成長的特性相吻合的。因此,羨慕是孩子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方式,行為本身沒有對錯,重點在于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的認知。
孩子覺得東西都是別家好的這種選擇,讓家長有了挫敗感和分離焦慮
家長覺得孩子的行為不該有,屬于“壞習慣”,只不過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和大人的社會規則產生了沖突,孩子的自主選擇讓家長有了挫敗感和分離焦慮感。
所以,實際上家長最需要的是,要怎么在保護孩子好奇心的同時,讓他學會遵守社會規則,并且讓自己的挫敗感和分離焦慮感減弱一點。
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和別的小朋友交往,當他眼饞別人玩具時,可以問他:“看起來很好玩,寶寶是不是也想要玩,那我們問問xxx可不可以也讓我們玩一玩,好嗎?”這樣,在幫助孩子分清“我”和“他人”的界限的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當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正在玩一個他之前不怎么喜歡,突然來了興趣的玩具,要搶著玩。不要對孩子說:“你不是有一個一模一樣的嗎?在家也不玩,在這里怎么就搶著玩了?”
孩子的這種心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人是社會性動物,有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別人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自戀——同樣的東西,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喜歡玩就沒意思,如果還有別人喜歡玩,甚至搶著玩,那它自然就有了更大的價值。
所以,這時候,更好的解決辦法是“輪流玩”或“交換玩具”,而不是指責。
孩子眼饞別人的零食,誰給他,他都往口里放。這時,更好的解決辦法是:在平時給孩子購買不同種類的零食和水果,讓孩子品嘗到更多的食物,同時和他約定好——“一次只吃一個”“別人分享的食物,要得到媽媽同意才能接受。”并通過教育視頻或者圖片的方式告訴他,哪些零食(如薯片)對身體不好,要少吃。
當他對零食的探索欲得到了滿足,當別人手里的零食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了新鮮感,他就不會那么眼饞了。相反,如果我們采用了批評、指責和禁止的方法,那么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叛逆心理,讓他更想要嘗試別人手里的零食了。
所以說,孩子的羨慕是探索的方式,對家長來說是引導孩子認知的最佳時機。這時,家長的個人修養,榜樣作用就更具重要性。
家長的榜樣作用,對孩子一生受用
家長是最影響孩子的老師,家長的習慣、氣質也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成長。
有些老人帶孩子,對孩子溺愛不顧,就算孩子索要陌生小朋友的玩具不得而打人,甚至破壞對方玩具,老人也以“孩子小什么都不懂”為借口來躲避教育,孩子便會覺得行為得到了家長肯定,會變得霸道,以爭奪強取為手段,為人生埋下影響因素。
家長要自信,陽光,有正確的價值觀,注意言行舉止的影響。承認別人的東西好,但奢侈品并不是必需品,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奢侈品是別的孩子拿來炫耀的“優點”,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或者品德,作為“優點”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榮譽感,抵消不能獲得奢侈品的落差感。
分析一個人時,往往追尋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孩子將來好與壞,原因之一便是小時候家長的影響和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