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瑜伽練習過程中,經常會聽到老師強調覺知力,要求大家去喚醒身體的覺知力。比如靜坐時候要求找到身體的重心在坐骨之上,開髖收髖練習時候感受髖部的打開和收緊……這是最簡單的對身體的覺知力,但是有很多人卻找不到,做相應的體式時候,除了感覺身體的僵硬拉伸的疼痛,別的什么都感覺不到。
瑜伽(yoga)來源于梵文的詞根yuj,她本來的意思有兩個,一個是給烈馬套上馬鞍,引申為駕馭和控制;另一個是指馬匹和馬車連接的車架,引申為聯合、連結。現在很多都知道瑜伽是一種很時尚的健身方式,卻忽略了瑜伽最初的含義。
在瑜伽的練習中,我們首先學習如何讓身體柔軟、讓肌肉有力、讓情緒穩定,這都是我們去駕馭身體、控制情緒的第一步,從這一步出發,我們才可以逐漸控制我們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所以瑜伽經中說“瑜伽是止息心靈的波動。” 另外,在瑜伽練習中,我們首先通過練習讓自己了解我們的身體,建立身體和大腦的更緊密的連結,很多人在練習瑜伽之前,不知道自己的左右腿平衡不同,左右側腰部的力量不同,左右肩的伸展程度不同等等,都說明大腦或者意識并沒有很好的和身體連結。在體位練習中意識與身體的“聯結”,也就是瑜伽中的“覺知力”。
通過有意識的讓自己動而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動,讓自己停止而知道自己的身體停止。簡單來說就是,我想感覺頭頂有股力量將我的身體往上拉,就能感覺到自己真的像提線木偶被人從頭頂拉著往上,我想讓雙腳像樹根一樣扎根到地面,我可以感覺到,我的雙腳就像樹根一樣扎根在地面;甚至右大腿外旋左大腿內旋時候,我可以感覺到相應的變化;“覺知力”可以讓你體會到瑜伽時身體與意識的對話。每一個瑜伽體式在集中注意力,在呼吸的導引下去感受身體在當前體式下的反應,需要全神貫注,集中在體式配合上,關注身體的溝通和平衡,一點點接近和突破極限,這個過程是非常享受的,也是瑜伽的樂趣之一。
我自己也經歷了從對身體沒有任何覺知到能感到相應部位變化的過程,目前雖然還達不到精準的覺知力,但是這種對身體的覺知力被喚醒,我更懂得聆聽身體。對于愛吃又是大胃王的我,之前一旦是面臨自己喜歡吃的美食,就像惡鬼投身,吃得胃撐到難受都覺得還可以吃,但是現在即使是喜歡吃的東西,吃到合適就不會再吃了,更懂得節制,更知道身體的需要,不會強迫。在體式練習時候,也不會為了做到某個程度而強迫自己一定要做到,知道身體的極限,反倒這種對身體的尊重,在日益的瑜伽練習中讓獲得驚喜,之前完成不了的體式,居然可以做到,之前做得不好的體式,居然可以做得更完美。
覺知是在當下發生的,因為是當下發生的,所以這一次不同于上一次,也有別于下一次。當從任何覺知力都沒有到第一次能感受到某些部位啟動的時候,會欣喜若狂,但是這種感受能否持久呢?或是剛剛吸氣的時候感受到脊柱在吸氣的帶動下縱向伸展開,但是下一個呼吸就感覺不到了,這就是覺知力不持久的表現。通過瑜伽的日益練習去完全覺察,覺知自己的身體,在干什么,想動的時候知道在動,想停下來的時候知道停住。這其實就是瑜伽追求的,讓身體,意識,呼吸保持在同一個當下。
我們為什么要去喚醒覺知力呢?通過體式練習,清醒明晰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思想。可以清楚的感覺到身體在做些什么,清楚的感受到內心發出來的信號。可以告訴自己”我知道現在正在發生著什么,而我在想些什么。“當自己的情緒出現時,可以控制情緒,知道情緒。遇到了一些不如意的時候,第一步不是生氣,不是沮喪,更不會沖動做出一個有可能讓自己后悔的決定,而是能保持冷靜的去看待這個問題,或者至少能讓自己靜靜的保持幾分鐘的安靜,去思考這件事情。很多人看不清自己,看不清自己身處的困境。那是因為我們站在燈光下,一處最黑暗的地方,覺知力能讓自己保持中立,用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內心的各種變化,可以試著跳出這個圈,更加清晰的看問題和自己。
既然覺知力如此重要,那我們如何在瑜伽,在生活中提高覺知力?我的個人經驗是在瑜伽課程中,跟著老師的引導去找覺知力。好的瑜伽老師,在引導學生完成體式練習時候,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感知體位,以及體位帶給身體的變化,而不是去鼓勵大家拼命完成什么體式,以及一再強調加強及突破自己。上課時候,不要看老師,也不要看別的會員,用心聆聽老師的引導,用身體去感受。集中意識在呼吸上,呼吸會引導身體更快覺知哪兒是最合適身體停留的位置。如果呼吸急促,紊亂,甚至屏息,那就不適合強迫自己,可以停下休息或者降低難度。在老師的口令說保持呼吸時候,不要去想七想八的,將全部意識放在自己的身體上,內觀自己的身體,去感覺身體哪里在打開,哪里在收緊,哪里在酸痛,哪里在緊張,將意識放在那里,調整呼吸,去放松。老師如果來協助調整時候,跟著老師的引導,不要抗拒僵硬,盡量放松,跟著老師引導的力量走。
初學者和練習了一段時間也沒有覺知的伙伴們,瑜伽的路每一步都要自己去走,去摸索,選擇好的老師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謙卑,臣服的心,愿意認真,踏實地去踐行瑜伽之路。
感恩大家的閱讀!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