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如何去安頓身心,是個難題。
作為一個思考者,一個心理咨詢師,我常常會想很多很多問題,就想把很多人生問題想明白,想透徹。
很多朋友,批評我,說我實在想得太多,說是空想,不如行動。我后來也開始行動了,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己也頗有些心得體會。
人們思考是為了什么?人們行動又是為了什么?我覺得,都是為了自己的需求。思考和行動能割裂開么?或者僅僅行動就能安頓身心呢?
身心是一體,但也是有區別的。身是物質的,是顯性的,心是精神的,是隱性的。按照肯.威爾伯的說法,身心是一體的,只不過是同一個事物的兩面而已,我同意。
我看到生活中很多人的苦惱,他們要么被欲望困擾,要么被空虛圍繞。哲學家關于欲望的鐘擺的說法,印證了大多數人的生活。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讓人們一直充滿生命活力,擺脫那種欲望的鐘擺的死循環---滿足----無聊----滿足----無聊?
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所以,在這里,思考的重要性就出來了。思考,會發現未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會帶來認知的拓展。當人們認知達到一個高度,我稱之為有上帝之眼,上帝之心的時候,人們就能擺脫欲望的鐘擺死循環。
我們看見了心是生命力的核心,而心是隱性的,它代表著人的感情、記憶、認知和態度,而心的形成是依賴物質身體的感官功能,感官輸入這個物質世界的信息,存放在心里-----這就是內化。而我們的心里存著的這些素材,就好比顏料,在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時候,又會涂抹到這些物質世界之上----呈現出自己內心的顏色-----這就是外化。
我眼前呈現出一個具象:一個象花一樣的噴泉,四周的水流涌入泉眼,泉眼的水噴涌而出,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這就是我們和世界的關系。我們來自于世界,受世界影響,反過來,我們又把我們的心投射到世界,給世界涂抹上自己的顏色-----這也是我們對世界的表達。
行萬里路便是收集世界的素材,存放在自己的內心,讀萬卷書便是整理這些素材,方便日后去觀察、理解這個世界。
心是隱性的----我們能感知但卻無法呈現,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總會讓人感覺不踏實,所以我們總會想要去看見,看見自己的心,看見別人的心。于是,寫出來、畫出來、說出來,做出來------讓心呈現出來,人便有了確定感,也就是存在感了。
人心里面,一部分是可以意識化的,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一部分是難以意識化的,稱之為潛意識,但其實也可以畫出來,做出來,讓它們呈現出來,人的積郁便有了通道,人的心便通透了。
“被看見”是溫尼科特的理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被看見就不再孤單,便有了另一個生命的照看,當然,最高的境界是自己看見了自己。但被看見,不僅僅是眼睛看見,而是從心里面看見。否則,便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被看見。
心若被看見,便是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