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讀書、學習、技能、工作、人生感悟......,都是層層級級的,每一層有每一層的不同、每一層有每一層的理解、每一層有每一層的接受、每一層有每一層的桃花源......;
在精神的層次,每一層級都聚集了很多思想,但只有爬到這一層次,你才會感悟、你才會豁然開朗,你才會看到、才會去想更遼闊的天空,就象登塔爬山上月球。
這是早上讀《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這本書時,突然就有了這種感悟。
印象筆記,我用了大概也有兩年時間了,但說實話,一直停留在部分資料搜集的原始用法上,一直未形成系統化、一直未變成真正的個人知識庫、一直未成為自己真正的得力助手,但這本書或對我的資料整理,建立自己的真正的個人知識庫,起一個里程碑的作用。
一
這不是一本關于印象筆記的工具書,而是一本以整理為核心的觀念書,以印象筆記為主要整理工具,講述關于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目標管理甚至人生整理哲學。或者說,是關于怎么用印象筆記的一本書。
本書包含以下六方面的內容:
建立思維的秩序
建立信息的秩序
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建立個人信息庫
建立個人任務管理系統
記錄你的人生軌跡
二、序、前言
時間管理或者說人生成長管理,說到底就是:任務清單+日歷(什么時候完成)+資料(現在需要、將來需要(平時積累)),而實現的輔助工具,就可以用印象筆記來完成。
印象筆記用得好,不僅是管理資料,還用來管理我們自己。比如:建立信息的秩序、記錄人生軌跡、個人任務管理等等,我們都是在借假修真。實際就是你的個人助理、秘書、另一個你。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序。
筆記用得最多的還是創建筆記、使用標簽、查找筆記等這些常用的功能,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
大腦面臨三重考驗:雜事、靈感(思維)、海量信息,筆記就是要讓我們建立思維與信息的秩序,讓我們大腦清空,徹底用于思考。
前二章是個理論層面,講如何收集信息;后四章是應用層面。
三、第一章 建立思維的秩序
記錄的目的是為了遺忘。大腦擅長思考、創造,而不是記憶。
所以,我們首先建立“收集箱“,收集被動信息,主要是一些零散的記憶,利用便利貼;收集主動信息,記下想做和需要做的事情,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單“,根據關注點。關注當前任務,列出責任角色,建立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平時有好的想法,可以隨時寫在便利貼上。將便利貼貼在A4紙上,然后放在文件夾里。等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拿出來整理成思維導圖,這就是課程最初的結構。用拍照或掃描的方法把經過組織的便利貼保存下來后就可以丟棄,通過這樣的方式記錄零散信息。
主動信息,一是當下關注點,另一是主動探索。比如晨間日記,加上年月標簽、和月日標簽。還有群體學習、自辦沙龍,可以通過錄音、便利貼、觀點整理,放到筆記里。
四、建立信息秩序
明確信息的類型:
書籍:如何在我們應用的時候快速找到書籍內容,才是讀一本書的關鍵。
還有便利貼、名片、書寫筆記、打印、說明書等等。
信息的形式:文件(文字、圖片:可以通過云相冊存儲)、聲音、視頻(可通過網盤存儲),然后通過鏈接保存在筆記中。
郵件:發到印象筆記自帶的郵件,可以將郵件內容自動存到筆記中。
網頁可以通過“悅讀“、“剪藏“,微博可@印象筆記,來實現存儲。
印象筆記在新浪微博和微信提供了“我的印象筆記”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根據官方的綁定教程進行賬戶綁定,就可以將微博和微信的信息存儲到印象筆記中。
如果你遇到比較好的微博但是不想轉發,也可以直接在原微博評論里@我的印象筆記,就可以做到保存但不轉發。
閱讀為主的信息應用除了微博和微信,各類應用軟件也是我們經常閱讀的途徑。例如網易云閱讀、簡書、知乎等都是不錯的閱讀應用,當我們從這些軟件中看到有價值的信息時,也需要保存,否則看過一次,第二次就很難再找到。
秩序的建立
印象筆記不僅可以讓各個終端數據保持同步,便于我們隨時訪問自己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通過對信息的存儲和加工,幫助我們建立信息秩序,讓信息不再雜亂,同時搭建個人知識體系,讓印象筆記不僅是存儲信息的地方,更是能夠讓這些存儲的信息變“聰明”的地方。
使用支持印象筆記的手機應用程序:當當閱讀、網易云閱讀、微博weico、知乎等
支持印象筆記的應用程序可登陸印象筆記官方網站www.yinxiang.com查詢。
2017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