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拖延的時候
我們在談些什么?
今天,我們不得不去
直面一個赤裸裸的事實
人類大腦的天性是懶惰的。
在懶惰的作用之下,喜歡“節約能量“而不愛思考,喜歡“隨從大流”而不愛思考,總之,就是不愛思考,懶得思考。
而在這其中,“拖延”是大腦一種正常的防衛機制,也是懶惰且喜愛節約能量的大腦典型行為。
—————————
我們先來回想一些場景:
持續早起打卡21天,
21天后,你早起了嗎?
每天讀書分享一點點,
21天后,你還在看書嗎?
每天堅持寫作300字,
21天后,你還在寫作嗎?
如果你的心中是“21天 = 養成一個好習慣”,很抱歉,21天會成為你的“心魔”,不僅不會助你養成好習慣,反而會讓你陷入“挫敗感”,感覺收獲了很多卻又不知道收獲了什么。
經過科學系統的研究和跟蹤,21天是一個養成習慣的平均數,而不同的習慣養成和個體的差異性會造成所需的養成時間也不一樣。
比如你要養成 好好早睡 和 每天跑步三公里的習慣,兩者所需的養成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具體時間是多少,因人而異。
當你覺得做這件事自然而然的時候,你就已經養成了,因此不要去在意時間,你應該在意的是:如何讓習慣本身變成你生活習以為常的一部分。
在這里,需要我們有一個正向的信念:千萬不要為了打卡而打卡,而要奔著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來重塑你的心理信念。
形成一個好習慣會經歷這樣一個正向循環:
自我暗示? —? 大目標分解成階段小目標 — 促進多巴胺分泌 — 持續性自我暗示。
這個正向循環背后的原理是:
每一次小目標成功的瞬間都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產生大量愉悅感,為了再次享受這種快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稱為“強化學習”。
小科普: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
(即 多巴胺的分泌會讓你快樂,分泌越多越快樂)
2
為什么自我暗示很重要
當我們無法堅持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就會知難而退,不斷告訴自己:你不行,你做不到,快放棄吧!還不放棄,快點!
久而久之,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對自己的價值也充滿著不自信。
看起來,許多人會將“做不到”歸咎于自身的“能力”、“資質”或者才華,其實大錯特錯,無論怎樣貶低自己,最終傷害到的只有自己而已。
從這個角度而言,“做不到”并非自身能力不足,而只是大腦“不想做”,潛意識里“相信自己做不到”,這些,不過是大腦懶惰而已。
我們不妨每天給自己設立一個潛意識的信號,尤其是在我們身心放松的時候(起床后和睡前的20分鐘是人一天內最無意識的狀態),告訴自己:
今天,我的各方面都會變得更好!
不斷去重復這些正面的、積極的話語,越是放松的狀態,這些話越容易進入大腦形成潛意識,讓大腦相信這些是“真實的”,當下一次無法堅持的時候,潛意識就會告訴自己:不,你能行!
因此,請積極地進行自我暗示吧!
3
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回看一下自己的日常行為,我們的注意力是不是越來越分散了呢?喜歡幾分鐘的抖音短視頻,連刷劇都快進著看。這背后的原理是:大腦希望及時性得到某種快感。
而當你的目標設定得越大的時候,所需完成的時間就會越久,越容易消耗自己的能量,當過了望眼欲穿的心理階段,大腦就會自動合理化,出現一種“隨他去吧”的無所謂心態。
“隨它去吧,不早起了;隨它去吧,不想看書了;隨它去吧,不想學習了”。
因此,我們在設定目標之前,不如問自己這么一個問題:
我究竟是因為什么而設定了這個目標?
設定目標的動機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兩種。
外部動機:要么獲得獎勵,要么避免懲罰
內部動機:發自內心所喜歡,不得不做的
外部動機往往很難持續,一旦丟失了外在激勵,就容易半途而廢,無法再主動學習。而發自內心喜歡的反而更容易實現想做的事情,因為做起來很興奮呀,特別純粹的說。
就好像那句話所說:
簡單相信,傻傻堅持,越純粹越幸運。
在這不得不提出一個點:一段時間只聚焦做一件事。
人類大腦本身只喜歡單項任務,所謂的多重任務不過是任務分配的能力比較強而已。而當大腦感覺疲勞的時候就會消耗比平常更多的能量,多重任務會可能讓自己變成腦癡呆哦!
讓我們從盡可能簡單的事物開始,越是簡單越容易上手,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每天重復一次新的行為,持續下去,看多少天養成了習慣,越是不間斷長期堅持,習慣養成的時間就會越短。
假設我們要養成早起的習慣,本來每天都是八點起床,不要一下子設定成六點起床,生物鐘無法一下調整過來是很痛苦的,因此可以每天提前10分種起床,當提前十分鐘這個動作感覺毫不費力了,就慢慢地往前提,一步步來,反而更容易養成好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設立一定的積分制度,比如連續提前十分鐘起床10天的時候,就獎勵自己看場電影、買一份自己喜歡的禮物什么的。
通過這種甜蜜點不斷刺激往前走,記住達成小目標后的成就感和充實感,從“不愿行動的大腦”轉變成“愿意主動行動的大腦”。
不要想太多,現在、馬上、立刻就去做!
4
改變現狀的三種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許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會下很大的決心:
每天堅持早早起,元氣滿滿每一天;
每天跑步五公里,風雨無阻跑下去;
每天閱讀半小時,從此變個文化人;
今年定個小目標:先賺它個一百萬。
看似決心很大,熱血一股腦涌上來,似乎分分鐘就能撬動整個地球。然而,每一次的決心過后,是什么結果呢?我們不得不去懷疑:“下定決心”這件事情在某個程度上其實毫無意義。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不是一個人的決心不夠,每一個人在下定決心的那一刻,都是有著強大的意志力,然而卻忽略了做任何事情所涉及到的三個方面:時間分配、居住環境和交往人群。
1、時間分配?
當一個人說“沒有時間”的時候,往往是因為在這件事情上沒有時間,而不是真的沒有時間,這就取決于一個人的時間優先級:你的時間放在哪里,你的人生就會在哪里發光發亮。
有的人經常跟我抱怨說:唉,真想好好看書,可是沒有時間呀!
我問:那你不看書的時候在干嘛?
我聽到的回答有:打游戲呀,追劇呀,聚會呀,聊天呀。
(嗯,似乎不用多說什么了,時間就這么過去了)
當一個人下定決心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內心深處不認為這件事情可以給Ta帶來價值,那么半途而廢是很容易的事情。
因此,請一定做好自己的時間分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畢竟,打游戲、聚會之類的事情很能夠輕松get到快感而收獲“很爽”的價值。
2、居住環境
你所居住的環境構成了你的基本認知水平,你的環境里,是一群慵懶的、愛玩游戲的人,那么毫無疑問,你也很難成為一個積極的、充滿正能量的陽光少男、少女,改變居住環境其實是在改變你的圈子,你的圈子決定了你的認知。
想成為一個創新者,
就不要呆在一個保守的、傳統的人群里;
想成為一個企業家,
就不要呆在只會說,不會做的酒肉人群里;
想成為一個有趣的靈魂,
就不要呆在無趣、無聊、無感的環境里。
3、交往人群
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接觸到什么樣的人;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應該去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應該努力并相信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點到為止不展開,交往人群的重要性,想一想,是不是真的很重要呢?
以上,就是我從《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所掌握到的信息和提取的相應知識點,能不能成為你的知識的一部分,就看你如何思考和應用啦!
5
留下一個練習作業
在你每天最為放松的時刻,繪制自己的理想藍圖,以前是“我希望成為什么什么”,現在你要做的是轉換語言為“我要成為什么”或者“我是什么什么”,讓大腦的潛意識相信你就是這樣的人。
大腦潛意識里相信為真的東西,會帶給你巨大的能量。
— 作? 業 —
感到放松的時候,重復告訴自己一句話
我要成為 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