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不容易快樂。”
這是《荼蘼》里planA中總經理對鄭如薇說的一句話。
論《荼蘼》里的角色,我挺稀罕總經理的。
總經理這個人,“享受寂寞”,口中金句不斷,理性遠遠超過感性,對待人生感悟哲學性超強。這樣一個黃金單身漢,應該是眾多女性視為標準伴侶的人選,最后攜巨款出境,原因是報復拋妻棄兒的董事長老爸。并留給鄭如薇50萬元人民幣,原因是鄭如薇曾說攢夠了五十萬就回臺灣,當時總經理不以為然的笑笑,大概覺得小姑娘就這點出息吧。可是最后他的出息也不大,雖然動靜很大。
PlanA的鄭如薇因男友的劈腿“被失戀”,與總經理一夜情后意外懷孕又打掉,總經理問鄭如薇什么是愛情?鄭如薇描述了她和男友湯有彥這段關系的所感,總經理一言以蔽之,說看著是兩個互相不討厭又孤單的人聯手抵抗孤單的過程。細思也不錯。
“所以,只要解決孤單這件事,其實人們根本不需要愛情。”
瞬間膜拜。
所以,你看,理性超強的人,內里的感性也是超強的。只不過總經理理性的顯性大于其隱形,而感性的隱形又大于其顯性。
那愛情到底是一種什么感情?愛情在人生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而人生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PlanA的鄭如薇,沒有選擇愛情,而是堅持自己的追求,只身來到上海,經歷超負荷的工作,經歷男友劈腿而分手,經歷總經理,經歷面館小伙鄭輝,經歷升職,經歷創業,成為女性強者典范。
PlanB的鄭如薇,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工作機會,留在臺灣,和男友一起照顧半癱的老公公,未婚先孕被老婆婆嫌棄,被小姑子找茬,一個人來到醫院分娩,每天的生活是燒飯洗衣照顧家人,快妥協到planC了,還遇到老公出軌。
當職場女性鄭如薇和家庭主婦鄭如薇同框時,會不會覺得上帝開了一個滑稽的玩笑。
PlanA里的總經理是適合滋養鄭如薇的男人,讓鄭如薇看透想明白了男女之情本該了了,鄭如薇應該是走向另一種更高格局的人,而糾結在愛情不對等的痛苦里,本身就是阻礙這個大格局的絆腳石。在這個時候,鄭如薇理性的自私,才是感情的紅利。
PlanB里的湯有彥是和鄭如薇同步的男人,還稍稍有些大男子主義。他給了鄭如薇一個婚姻,但事情都是兩面性的,同時他也給鄭如薇帶來他的家人。他倆的愛情有了結果,他倆也出現新的爭執。湯有彥對鄭如薇是很好,可“好”也只是好而已,鄭如薇得到的好,要是能一輩子還行,可是若不是一輩子,只一時,那所有的好就都是過去式了。在會計里,這就是累計折舊,隨期間作為成本抵減收益。除非鄭如薇活著一個滿足感,不然都不如實打實自己得來的東西可靠。
可為什么B里的鄭如薇還是會痛苦,會后悔當初沒去上海?
她付出,她妥協,可她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在經濟社會里,付出就要回報。經濟學里,廠商提供商品,消費者給需求,聯系二者是供給平衡。可感情里,付出是自己提供的,而回報是愛人給的,聯系二者的恐怕就只有愛情。愛情就是用來失去的,人既要有愛情又要像經濟學那樣,才會痛苦,才會累,才會后悔,畢竟人是一種理性動物,成人的得失心很明顯。
當然,《荼蘼》畢竟是一部作品,最后兩個plan的結局都很令人舒服,A的鄭如薇與湯有彥和解,收到總經理的訊息,奔向他。B的鄭如薇發現湯有彥出軌其實是場誤會,多年的感情仍舊堅固,與現實和解,重返職場。
兩個plan里,兩個“我”,一個荼蘼的季節過去了,還有新花期的季節來臨,點題《荼蘼》(two me)。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保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會來。”
“愛情本來并不復雜,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不是‘我愛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嗎,對不起。’”
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種愛情。
而人生的重點,從來都是從自己出發,回到自己的過程,愛情是風景,可以欣賞,可以駐留,不要以愛情的名義做綁架者,人生向來都是一道選擇題,人最終都要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