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心理學研究生課程正式啟動,內心無比激動,同時也倍感壓力之大。激動源于自己的喜好,壓力來自于跨領域而對陌生事物的畏懼。于是決定每次課程結束之后,整理分析所學內容,并將自己的理解加以總結,寫在這里。當作對自己的學習的跟蹤與監督,在激勵自己的同時,如果有感興趣的簡友,可以一起學習、探討,共同進步。
授課老師:田宏杰
筆記摘抄與總結:巨山
第九章 需要和動機
第一節 需要與動機概述
一、動機的涵義和功能
定義: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的心理過程或內部的動力。
動機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和調整功能
動機的激發:需要、內驅力、誘因、情緒
內驅力:由生理需要引起來的,推動個體為恢復機體內部平衡的喚醒狀態。
誘因:能引起有機體的定向活動,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
二、動機和需要
1、定義: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需要是推動有機體活動的動力和源泉。
2、需要的種類:
(1)從需要產生的角度
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
社會需要:反映社會要求而產生的需要。
(2)從滿足需要的對象來看: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3)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他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生理需要: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 安全的需要: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
? 愛和歸屬的需要: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的需要,隸屬于某一群體并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 尊重的需要:希望有穩定地位,尊重他人并受到別人尊重,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增強他的信心。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使人產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 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希望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但各人達到自我實現的途徑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需要層次之間的關系:
1、層次越低的需要出現得越早,層次越高的需要出現得越晚。
2、層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強。
3、只有當較低需要滿足之后,才能出現較高層次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生存的較低層次需要。
生長需要:有益于健康、長壽和精力的旺盛的較高層次需要。
思考:
練習1: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為什么想做?
練習2:你不得不做的事情是什么?為什么要做?
田老師讓大家玩一個游戲,叫:我的五樣
取一張白紙,潔白無瑕,沒有格子,沒有折痕。準備一支黑色或者藍色的簽字筆。放松身心,用思維的板擦將大腦刷成虛位以待的空白,等待深層理念的的浮起。
1、在白紙的頂端,一筆一劃地寫下“某某的五樣”。
2、寫上五樣你認為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寫完后游戲開始了。
3、你要把其中一項完全刪掉,刪掉的意思是這個物或人從此在你生命完全消失。(不是打× ,而是用墨水將其完全涂掉)。
4、刪去一項后再刪一項,到最后看剩下的是什么,那才是你最重要的。
這游戲玩得相當痛苦,但當你認真誠實地去玩,會對自己加深了解。
三、動機與目標
(一)目標是個體努力達到目的的具體成績標準或結果。
(二)目標的類型
明確的目標和模糊的目標
短期的目標和長期的目標
不同難度的目標
(三)目標與動機的關系
高目標好嗎?如何才能“好”?在個人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目標的難度水平越高,個體對任務的堅持性越強。
目標影響個體在活動過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努力程度、堅持性水平和任務策略的運用。目標的設置情況直接影響著個體在活動中的努力程度。
四、動機和工作效率
(一)動機與行為的關系
動機與行為統一的關系:一般來說,良好的動機應產生良好的行為效果;反之,不良的動機則會產生不良的行為效果。
(二)動機與工作效率
耶基斯-多得森法則:倒“U”形曲線:揭示了動機的最佳水平與任務性質的關系
五、動機與價值觀
價值觀是主體按照客觀事物對其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則。
價值觀是一個人思想意識的核心,對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一定的導向或調節作用。一旦形成就相當穩定,并自動發揮作用。
羅克奇根據工具目標維度將價值觀分為工具性價值觀和終極性價值觀。工具性價值觀是終極性價值觀的手段。
第二節 動機的種類
一、生理性動機:(驅力)由有機體的生理需要而產生(饑餓、渴、性、睡眠)
二、社會性動機:以人類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而產生(興趣、成就動機、權力動機、交往動機、學習動機)
三、 內在動機: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
外在動機:在外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動機。
第三節 動機理論
一、本能理論
人的大部分行為本能控制,本能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由遺傳固定下來的行為模式,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
詹姆士:人有生物本能和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
麥獨孤:逃避、拒絕、好奇心、好斗、獲取
精神分析:生、死、性
馬斯洛:自我實現的潛能
洛倫茨:印刻效應
習性學理論的三個核心觀點 :
物種的先天行為:某一物種的所有成員基本都具有的行為,受基因所控制,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出來。
進化論的觀點:習性學家強調某種行為如何促進物種對環境的適應 ,也就是哪些行為有利于物種的生存 ,會遺傳下去。
學習的預先安排傾向:敏感期和一般或特殊的學習能力兩方面。
二、驅力理論
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激發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
赫爾:P=D ? H(P是有效行為潛能,D是驅力,H是習慣強度)
? “塞加尼克效應”:只要任務沒有完成,它就沒有閉合,因而會引起張力,保持記憶,可一旦閉合完成,張力即消除,記憶也消失了。
三、喚醒理論
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因素(“感覺剝奪”實驗)。
喚醒理論的三個原理:
1、人們偏好最佳喚醒水平,個體都有自己的最佳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水平之間的關系呈到“U”形曲線。
2、簡化原理(適應),即重復進行刺激使喚醒水平降低。
3、個人經驗影響偏好(經驗豐富偏好復雜刺激)
四、誘因理論
誘因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P=D ? H ? K
P是有效行為潛能,D是驅力,H是習慣強度,K是誘因動機
誘因理論強調從外在目標到內在需要。
五、動機的認知理論
(一)期待價值理論(托爾曼):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
(二)動機的歸因理論
20世紀60年代提出歸因,歸因是指從行為的結果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
? 海德:控制點理論,內控型和外控型
? 韋納指出:歸因有兩個維度:內/外、穩定/不穩定。后來又加入了一個維度:可控/不不可控。
(三)自我決定理論
1953美國德西提出,強調自我在動機產生中的能動作用。
–“自我決定不僅是個體的一種能力,它還是個體的一種需要。人們擁有一種基本的內在的自我決定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以便于形成與社會環境的靈活適應”
? 自我決定行為:基于對人的需要的認識,其特點是設計和選擇行為,以滿足人的需要。
? 非自我決定行為:外在刺激的作用
(四)自我功效理論
? 1977年由班杜拉提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作用
–強化之所以起效果在于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期待強化
? 期待的類型
–結果期待: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
–效果期待: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行為的推測和判斷,即自我效能感。
?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入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
(五)成就目標理論
– 1980年由尼科爾斯和德韋克等提出。成就目標是一種有組織的信念系統,反映了個體對成就任務的一種普遍取向,與目的、勝任、成功、能力、努力、錯誤和成就標準等有關。
成就目標類型:
– 掌握目標:掌握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 成績目標:取得好名次和好成績
成就目標類型與動機行為模式:具有掌握目標的個體往往會采取主動、積極的行為;而具有成績目標的個體往往有較高的焦慮水平,有時不敢接受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遇到困難容易退縮。
–練習:如何根據掌控的目標定義“學習好”
推薦電影:《狼伴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