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的11月25日,一個十分平常的周末時間。
我們臺江區育紅小學3班的9個同學又一次相聚在倉山下渡竹欖里的一家小餐館。此時此刻,大家能聚在一起,不僅僅只是為了吃個飯,更重要的,是要打算再拍張合影照。而這張新的合影照,距離我們上次的那張舊合影照,在時間的長度上跨越了四十四個年頭。
↓? 攝于2018.11.25/福州倉山
四十四個年頭!人生會有幾個44年?四十四年前,我們9個小學同學,相約在鼓樓區南門兜的時代照相館合拍了一張集體照。班長黃*平是個有心人,他記下了合影的具體日期:1974年3月20日。掐指算去,44個年頭的春去夏至,秋往冬來,讓人喟嘆光陰荏苒,歲月滄桑。
↓? 攝于1974.03.20/福州鼓樓
我們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小時候都在上海新村居住和生活。我們的小學階段,也是在臺江區育紅小學度過的。同學們的父母雙親,大都是上海新村周邊的工廠和交通部門的職工。既是同學又是鄰居的雙重身份,讓我們較之單純的同學關系又更近了一步??梢赃@么說,小時候,我們是:家住同區域,上學一起走,在校同班級,作業圍攏做,放學一塊玩。
我和班上的同學又有點差別。1974年,我們的雙親下放到了三明地區的永安,一個水電工程建設單位。單位有自辦的職工子弟學校,我和同為雙胞胎的妹妹將要轉學到那,同父母一起生活。我們將要離開省城福州,離開撫養我們的外婆,還有一起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小舅一家子,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由,也不知是誰的提議,在離開福州之前,班上8個同學為了歡送我,相約一同到時代照相館拍了這張珍貴的合影照。
于我而言,早年的生活并不平靜,總是在各種的轉學、讀書、搬遷、回城、就業等生活的場景中折騰流轉,慶幸的時,包括這張合影照在內的許多舊照我都還妥為保存著。而同框中的好幾個同學也留存有這張彌足珍貴的黑白照片。
歲月的風霜蝕刻,早已讓當初潔白光滑的黑白照片泛出了淡淡的黃斑。記憶縱然也會模糊的,但它不會完全消失,曾經的孩童時光,也總會在端詳黑白照片的那一時刻,或者是在同學相互間的回憶話語里逐漸呈現,慢慢變得清晰、生動起來。
其實,我們兄妹離開省城福州的時間并不長。粉碎“四人幫”后,父親的右派問題很快得到了落實,官復原職,且被重用。妹妹先行回到福州念高中,考上了??圃盒?。而我呢,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頭年的那個年終歲末,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福州,開始了長達二十余年的銀行金融機構的職業生涯。
關于這段職業生涯,我曾寫過一篇短文《八一七路:從吉祥山到中亭街》,并被刊載于2017年10月23日的《海峽都市報》A11版上。該文章因篇幅原因被部分刪減,題目也被編輯改得恰到好處:《你的八一七路,你的光影流年:吉祥山上,銀行生涯》
這篇投稿文大致反映了我在體制內二十六年的工作經歷,算是對自己人生一個階段的詮釋與總結,文章這樣寫到:
是在上世紀,1980年最后的這么一天,我們這些78或79二屆不幸的高考落第生,以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批招干生的身份,幸運地邁進福州市人民銀行的大門(八一七路吉祥山)。由此,我也把自己生命的行走軌跡對準了八一七路。
5個月的培訓期飛快地過去。1981年初夏,我們這批新晉入職的員工大部分被分配到市轄四個城區(鼓樓、臺江、倉山、馬尾)的辦事處,只有少數幸運兒被留在吉祥山人民銀行機關本部。
很快,我也走上了八一七南路中亭街儲蓄一線的柜臺。點鈔、手工記賬、復核、賣貼花,在老同志傾盡全力的傳幫帶中,我們逐漸熟悉了業務,成為了各自單位的新生力量。回憶那些年,記憶尤深的,是在借調小橋儲蓄所期間,每逢下班打烊結賬,總會和所主任及師傅一起,將一天里結余的票款憑證放進布袋,圍上封條,塞進鍍鋅的小箱子,放置在自行車坐墊上,一行三、四人,旁若無人,慢悠悠地牽行到中亭街辦事處入庫下班。真真懷念那段人心純粹的無暇時光啊。
許是一線工作太過繁瑣與單調,同時也是命運的使然,1983年春夏間,歷經苦讀與參加全國統考,在9月的秋季,我們這批干訓班的學員們以中央電大八三級經濟類金融專業全日制學員的身份再次團聚在吉祥山,組成各40人的兩個教學班,帶薪脫產學習。整整三年,橫亙在單位食堂與教學樓之間的八一七路,陪同我們經歷了單位人、工兩行的大分家,見證了我們的寒窗苦讀與學業上的收獲(更有學業愛情雙豐收的)。畢業后,許多同學藉此去了省市人行、工行機關本部,走向了更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天地。而我,依舊默默地回到了中亭街,在基層單位,從一線會計,到二線行政秘書,再到信貸崗位。行走的軌跡依然還在八一七路上。
誰又曾想到,1999年,利嘉集團的中亭街改造,讓我所在的單位整體搬遷到吉祥山八一七中路600號,我也再次回到熟悉的吉祥山。不久,我被調崗,再一次下到一線柜臺,從柜員,到柜所副主管,再轉回公司信貸崗。命運,似乎總是在輪回著,并且和我開著玩笑。再后,又過了經年,在2006年的春季,我們終于回遷中亭街。
也就是那年八月的夏天,我終于選擇了離職。離開工作了廿余年的央企單位,不為什么,只是想為自己的人生增加些許斑斕的色彩。自然,八一七路,也從此不再是我生活的主要軌跡。
從吉祥山,到中亭街;從懵懂的青春年少,到負重的滄桑中年。26年的光影流年,一個人1/3的生命年輪和2/3的職業生涯就這樣或深或淺地鐫刻在了這條從中段到南段的八一七路上。
如今,我的生活軌跡早已脫離八一七路。然而,那些年,發生在八一七路吉祥山、小橋頭、中亭街的風風雨雨,悲歡離合,卻從未從我的記憶中消失。畢竟,它們承載了我生命軌跡中曾經的過往。※
↓? 吉祥山銀行大樓(圖片來源:陳愛娟)
也正因為有了留下的這張黑白合影照,讓我對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的小學時光尤為懷念,對曾經的同學同窗們心心念想。
自1980年末,回到福州,到2018年的這個夏天,在這四十余年的光影流年里,除了前些年與個別同學偶有聯系外,我與舊日小學的大部分同學少有往來,也沒有他們的聯絡方式。究其原因,主觀客觀兼而有之,但其實是主觀因素占了相當的比例,這里不再贅述(已有專文進行過分析)。但是,我想對小學的這些同學心存歉疚地說,“雖不曾聯系,卻從未忘記”。沒有找到大家,這是讓我在這些年里,耿耿于懷的一件心事。
自打從有微信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便捷起來。也曾加入到幾個不同時段的同學微信群,初中(水電中學)的,高中的,電大金融班的,一直期待著小學同學微信群的召喚,卻總是杳無音訊。
2018年7月的那個夏日,因為與班長及個把小學同學的交流溝通,由我作為發起人,始建起『育紅小學3班』同學群。因了微信的快捷方便,也因了同學們的積極參與,我們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發動同學,通過各個渠道,陸續找到了曾經在育紅3班呆過的大部分同學,并且將他(她)們逐一拉進群中。當下,群成員已然有了五十余個,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我們合影照中的九位同學。
因為同學群的建立,讓同學們有了一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平臺。大家最近一段所交流的,更多的是對小學那段時光的回憶,它也讓我重拾起許多已經模糊了的記憶,同時也對現在的同學們的生活、工作、家庭狀況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追溯過往,我們八閩福建,因為歷史之原因,一直是隔著臺灣海峽的福建前線,經濟建設大大落后于內地的省份。小時,我們所居住的住宅區,之所以被命名為上海新村,是因為從輕工業相對發達的江浙滬調來了許多支援福建經濟建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他們在這里安家落戶,工作生活,娶妻生子,逐漸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也促進了這名副其實的工人新村的繁衍生息,興盛發展。我們這九個人中,除我之外(父母在外地工作,但同我們兄妹一起生活的小舅也是工廠的普通工人),其他八位同學的父母也都是周邊工廠企業的職工。
在“張鐵生交白卷”與“黃帥反潮流”的那個年代,時間浪費得太多,書讀得太少,是我們那個時代共同的特征。很自然,許多小學的班上同學在高中畢業后,陸續被招工補員進企業當工人成為了不二選擇。我們這合影照中的多數人也遵循了這一慣例,但是班長是個例外,他在79年高考前的二個月,由理科轉文科,策略得當,勤勉有加,很順利地成為了他所在的那個學校寥寥無幾、為數不多的大學本科生,彼時的天之驕子。哦,對了,好像還有我的同幢同層的鄰居張*朗同學,也考上了中專院校。要知道,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不說本科、大專,要是能考上中?;蛘呒夹#膊秽词且粋€魚躍龍門的好途徑呢!
世事變遷,繁華褪盡。在這分別后的44年間,隨著市場經濟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吃大鍋飯的國企的經營環境也發生了改變,承包、減員、下崗、買斷身份成為了市場競爭的諸多常態,舊照里好些同學的工作、生活的狀態發生了變化,生活平靜之水終將被攪動,或漣漪搖蕩,或波動起伏。被動辭職下崗的有之,做小生意的、開貨車和的士(Taxi)的亦有之。為了生計,同學們也是疲于奔波,心力交瘁。生活里,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現實的殘酷讓人不得不茍且,那時那刻,詩和遠方似乎只是若隱若現的海市蜃樓。
有人說,生命總是要以長長的時間刻尺來丈量。我們大家的生命列車自我們呱呱落地,睜眼看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之時就已悄然啟程,在我們的育紅時期,我們曾相攜相牽,駛過了純真無邪、陽光明媚的春天地帶,那是最讓人回味的少年時光;進入青年,我們開始逐步加速,穿過時間隧道,迎來酷暑寒冬。我們收獲愛情、婚姻、家庭,事業,也留下淚水、遺憾、憤懣與不甘。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瞬間,我們的生命列車已經告別了疾馳的青年和中年,路途的前方,是靜美的層林秋葉,是云卷云舒的漫天晚霞。
其實,在我看來,大千世界,塵世凡間,一個人混的好與不好,存于每個人心中的標準大抵是不太一樣的。但無論如何,時間的長河不可能倒流,過去的終究要過去。
往事俱已矣,同窗情猶在。今天,我們能重聚在一塊,又得以有機會拍這么一張新的合影照,我們要慶幸,要感恩,因為我們9個人和班上大部分同學一樣,都還健康地活著,活著就是硬道理。要知道,我們曾經的同窗,羅健和潘家雄兩位同學,他們的生命列車或因突發事故,或因罹患絕癥,在早些的某個時候就已戛然而止,停止了運行。
44年前,在我們的黑白舊照上,留下的文字是:團結友誼。是的,團結友誼,說的正是誠摯的同學情。那時的我們,如同初升的太陽,朝氣蓬勃,前途可期。
而44年后的今天,驀然回首,同學們都已年過半百。倘說還要在這張新合影照上留下文字的話,我想,最佳的文字就非『健康平安』莫屬了。
是的,健康平安,在我們這種年齡段,它無疑是排在第一順序的。
回顧過往,時光并不柔軟,歲月總顯滄桑。幸運的是,在我們大家人生的轉折節點,我們又在分手多年后得以重聚,我們還擁有相對健康的身體以及可供我們支配的相聚時間。
愿我們的發小們,能拋去滄桑的過往,重拾舊日快樂的少兒時光,立足于當下,可期于未來,更以一種從容恬靜的心態狀態,攜手走好人生的后半程。這是小編我的期望,也是另外8位同學的期冀,更是75屆育紅3班同學的共同心愿。
迎來春花秋月,送去酷暑寒冬,人生最美夕陽紅,惟愿時光不老,同學不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