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曝光的多起新能源汽車著火事件,提醒著產業鏈上的全體從業者,安全始終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賴以發展的首要前提與基礎。
隨著車輛使用年限的增長、保有量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新產品進入市場,以及補貼向更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政策引導,行業積累的風險實際上是在增加,行業監管者也有必要根據新趨勢采取相應措施。
梳理新能源汽車裝車及公告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以下一些發展趨勢,與動力電池的安全緊密相關:
?單車平均帶電量持續上升。2018年1-7月純電動乘用車平均單車電量34.6KWh,比2017年的27.1KWh上升了27.7%。今年年初部分廠家搶裝了一批小型車,后續隨著小于150KM的車型逐漸減少,以及越來越多續駛里程超過400KM的新車型上市,乘用車BEV的單車平均帶電量在持續上升。
專用車市場盡管有波動,但單車平均帶電量也呈上升態勢。
?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持續上升。根據華創證券胡毅團隊對2017年-2018年共21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的統計分析,一年多的時間以來,乘用車新車型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從2017年年初的平均104Wh/kg上升到如今的144.8Wh/kg,提升了近40%。
近幾期更是不斷出現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160 Wh/kg的車型,比如東風集團的一款俊風純電動汽車,配套河南鋰動電源有限公司電池,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到165.45Wh/kg。我們當然樂見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的提升,從而帶來更好的產品競爭力,但我們更期望所有這些進步,是建立在電池的技術、PACK設計、整車安全裕量充分考慮與驗證的基礎之上的。
?部分車型通過加裝電池,延長續駛里程。典型的如銷量居前的眾泰的E200、奇瑞eQ系列等。從公告數據可以看出,眾泰的E200系列,從早期的24.5 KWh(標準工況下續駛里程160KM)到如今的31.9 KWh(續駛里程301KM);奇瑞的eQ系列,早期車型帶電量18KWh(續駛里程151KM),擴展到32KWh(251KM),最新的版本是38KWh(301KM),為了消費者補貼也是盡心盡力了。
? ? ??
?電池廠商的集中度在提升,但也存在明顯的長尾效應。根據裝機情況,今年1-7月份,共有95個動力電池品牌進入了新車裝配。按真鋰研究的數據,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占據了超過了六成的市場份額,前十的廠家累計份額86.64%。同時,在有裝配量的95家中,超過20家電池廠商的配套量低于1MWh。對不能保持連續生產的電池廠商而言,如何保障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挑戰顯然不小。
所有以上的變化,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電池安全都會帶來新挑戰。除了要求行業從業者敬重產品質量,保障產品安全外,對監管者而言,一方面,只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促進技術進步才有意義,比如補貼政策與行駛里程線性掛鉤是否合理?以及對續駛里程的測試、能量密度測算等容易引起爭議的環節,應建立、細化或調整標準;另一方面,對已發生的事故,應該建立介入機制,并把調查結果向社會公布,不能任憑廠商完全自己閉門處理。
如此,才是對行業真正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