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小伙伴都有過這樣的疑問,選擇工作時究竟是掙錢重要,還是愛好重要?
應該說,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肯定是要以薪資為首選項的,畢竟工作的最基本功能就在于讓我們獲得經濟上的獨立。
但在工作幾年基本站住腳跟之后,緊跟著就會面臨要不要在這個行業做下去的選擇。很可能一份工作外人看起來待遇不錯,也有發展前途,但自己不喜歡,而自己希望從事的事情,又在錢途上沒啥指望。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
我們說過,理財是一種讓你生活得更好的方法論。如果你也遇到了這樣的抉擇,那么一個可以考慮的辦法就是,先做好手上的工作,同時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積累了足夠的底氣之后,給自己一個機會。
具體操作上可以這樣做:
首先,我們暫定把底氣定義為手上的資產可以支撐自己1年左右的時間不工作也能活得下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個人,這個金額肯定是不一樣的,大家需要自行計算,我們這里假定為每月房租2000+吃飯等必要的生活開支2000,差不多也就是需要50000左右的資金。
其次,從你每月的收入里規劃一部分儲蓄,計算出你還需要多久才能攢夠這筆底氣。而后,將每月的儲蓄按這個時間期限投入到理財產品中獲取收益。
比如每月能存下2000的話,到達目標就是25個月,差不多2年時間,那么可以將第一個月買個2年期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然后每個月重復操作。注意每隔3個月,買的周期也同步縮短3個月,這是因為除了你離目標時間在逐漸靠近以外,固收類產品的期限劃分通常也是3個月為一檔。
如此進行即可。
這么做比起單純攢錢的優勢在于,第一能逼迫你更加自律,畢竟固收產品不到期是沒法取出來的,第二呢如果你真的中途放棄了夢想,起碼也養成了每月理財的習慣,讓你開始積累起一份資產,當你有一天重拾熱血的時候,它能幫助你不用再做要錢還是要夢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