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鴨肥美,味甘性涼,可除秋燥
正所謂:“鴨欲食其肥”
秋天,是吃鴨子最好的季節
中國有著悠久的鴨文化
人們以前把野鴨稱為鳧,家鴨叫做鶩
“落霞與孤鶩齊飛”,一派唯美
后來鴨不能騰飛,走路也左右搖擺、憨態可掬
民間喜秋天食鴨,五花八門的做法也隨之誕生
嫩滑的白切鴨、酸甜的檸檬鴨
飄香的烤鴨、溫潤的姜母鴨,不勝枚舉
上次介紹了幾個地方的特色的鴨鴨做法
這次就再給大家介紹幾個吧
南京鹽水鴨
肉|內|皆|有|桂|花|香
南京人可以說是嗜鴨狂魔。宋代時就已到了“無鴨不成席”的地步,鴨饌已成為當地最常見的菜品,想加個菜,去“斬碗鴨子”,來客了,也得“斬碗鴨子”。因此南京又叫“鴨都”,并享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
正宗的鹽水鴨,必用長年放養在湖里的麻鴨,由于食鮮魚活蝦、貝類及田螺,所以肉質柔韌、精而不肥。秋天桂花盛開時的鹽水鴨最為肥美。
袁枚在《白門食譜》里說:“南京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因此人們也稱其為“桂花鴨”。
在六朝古都南京的傍晚,一碟鹽水鴨二兩小酒的景象再平常不過。將皮白油潤的一塊含進嘴里,剛開始是咸的,但咀嚼之后,肉的縫隙會滲出一股汁水,帶著肉本身的鮮香激活舌尖上的每個味蕾,此時再配一口酒,簡直妙不可言。
四川成都樟茶鴨
樟|木|茶|葉|齒|留|香
樟茶鴨,因其有樟木和茶葉的特殊香味而名揚四海。據傳它是成都名廚黃晉臨進宮做菜時,將宮里的熏鴨用料改為用四川的樟樹葉和茶葉熏制出的鴨子,深受慈禧的賞識。后來黃晉臨又把它帶回了四川老家。
樟茶鴨的制作非常考究,得選用秋季的肥嫩公鴨,再經過腌、熏、蒸、炸四道工序才能制成。做出來的樟茶鴨不僅色澤深紅油亮,皮酥肉嫩,還帶有樟木和茶葉的特殊香味。
這道菜裝盤上席也很講究,整鴨熏好后要先斬段后整形,復原于盤中,不僅好吃,而且好看,正所謂集“色、香、味、形”于一體,入口后樟木茶香隨咀嚼逐漸散發出來,唇齒留香。 ?????????
安徽無為板鴨
先|熏|后|鹵|賽|神|仙
無為縣是座千年古城,據說曹操伐吳無功而返,筑無為城于此,因而得名。踏著無為縣凹凸的石板路,徜徉在幽深的古巷里,板鴨攤星羅棋布,香味飄出老遠,時時誘惑著路人的食欲。
無為板鴨又名無為熏鴨,是享譽中外的安徽名菜,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據傳,乾隆時無為縣廚師采用先熏后鹵的獨特方法烹制鴨子,因成菜色澤金黃油亮、皮脂厚潤、肉質鮮嫩、氣味芳香而全省聞名,成為安徽人最愛的特色菜之一。
板鴨吃法考究,宜冷不宜熱,否則味道便差了九成。鹵水有時可缺,但醋、麻油和蒜瓣斷不可缺。而鴨肉與頭頸、爪翅、內臟一定要分開吃,鴨肉以外的叫“肫爪”,當地人叫“君早”。
在頗有古徽州韻味的無為縣城,尋一處酒樓,叫一只板鴨,斬一副肫爪,一瓶老酒,細嚼小酌,“無為而無不為”的感覺不亞于神仙。
福建泉州姜母鴨
溫|而|不|燥|補|氣|血
姜母鴨發源于福建泉州,是美食中的藥膳,氣血雙補,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秋冬吃完后通體溫暖,尤其是那鴨湯,喝了渾身舒服,回味無窮。
食鴨,無不以肥嫩取勝,而姜母鴨卻是例外。它選用的是不常見的紅面番鴨,這種鴨血性剛烈、生命力頑強,具有良好的滋補和藥療功能,更難得的是,它皮薄肉紅,沒有皮下脂肪,全是瘦肉,貼合現代人喜好清淡的飲食習慣。
姜母鴨由熟地、當歸、枸杞、黨參、黃芪等十多種中草藥和老生姜在烹調上墊底,用黑芝麻油作佐料,香氣撲鼻、食色誘人、肉酥汁多。吃了鴨肉,喝了鮮香異常的鴨湯,精神為之一振。
廣西南寧檸檬鴨
檸|檬|酸|甜|常|開|胃
能讓廣西南寧人幾十年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道,也只有檸檬鴨了。鴨肉味甘性涼,檸檬性溫味酸,味道酸甜適中,吃起來鮮香可口,非常開胃。
鴨是土鴨,檸檬是陳年腌制的咸檸檬,伴以辣椒、芥頭、姜、白糖、黃酒等提味。陳曉卿說:“先吃一片姜芽,味蕾立即被全部喚醒,檸檬的酸味更讓舌尖激動得有些顫抖……尤其是咀嚼出的汁水,促使你無法停箸。”
一道正宗的檸檬鴨,觀其色,是金黃冒著油汁的通透;聞其香,是檸檬與鴨肉的酸辣清香;品其味,層次分明,透著檸檬的酸香,鴨子肉質嫩滑而有嚼勁,酸辣爽口,讓人食指大動。
看了這么多美味的鴨肴,
但感覺每一種都很好吃。
正所謂“無鴨不過秋”,
在這個最適合吃鴨的季節里,
你吃過最好吃的鴨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