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深夜十一點多,同學發了一條朋友圈:或許成長是從拒絕蹦迪開始的。
這個同學是一個每學期必掛一科的非“三好”學生,大學生的醉生夢死在他身上演繹的淋漓盡致。如果有人說:大學就是吃喝玩樂,樣樣輕松。那這樣的話最有可能出自他這樣的人之口,因為他就是這方面的“領軍人物”。
其實我說的這些并不夸張,我敢說在各個學校里都不乏有這樣的人存在,他們無所謂成績,無所謂掛科,也無所謂別人對他們的評價,他們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以吸食自創的精神鴉片為生,盡管這種精神可能是病態的,可他們依然悠閑自樂,無以為然。
這個暑假是最不同尋常的一個暑假,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們寒假連暑假,在家里已經待了半年多了,這半年來,我看見很多同學在朋友圈里打廣告、做兼職,甚至有些同學自己開店當了老板。可以說,這半年的網上授課、家庭教學讓很多同學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盡管只是一個學期沒有回校上課,可是這一個學期的時間幾乎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開學我們就大三了,我們距離畢業其實也不遠了。
大二是個分水嶺,大一、大二過度的放縱可能不會有多少人認為你是無所事事、父母的寄生蟲,如果大三我們再渾渾噩噩,那就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大三就應該是努力拼搏、努力奮斗的。
所以看到這個同學的朋友圈我一點也不驚訝,因為這半年來,我在朋友圈見證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改變。好似聽到了魯迅的吶喊,這群新時代的迷足青年們終于陸陸續續的覺醒了。
02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成長,與他不同,我沒有去過酒吧,也沒有見過所謂的蹦迪,我的成長,是從走出舒適圈開始的。
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這個不能自理體現在方方面面,初中時,我會因為發燒感冒難過到哭,這個時候,去醫院就一定要自己的家長陪著。小學五年級學過一篇課文叫《學會看病》,里面那位母親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去醫院、如何掛號,既是教孩子,又如何不是教我們呢,可盡管我已經初中,我仍沒學會這些。
一直到高中,我也沒有體驗過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城市,身邊的朋友每逢節假日都會去旅游,他們說遠離父母的管束是件特別美好的事情,可是我怕,我是一個路癡,在自己從小生長的城市都會迷路,停在一個十字路口都不知該向哪走,我怎么敢嘗試一個人出去呢。我逃不開這些“十字路口”,也一直安逸于自己的舒適圈
高中畢業那年,我做了一個勇敢的決定,我決定跟同學一起,不帶任何家長,去學校報道。去學校的那兩天,是我度過的最漫長的兩天,直達票買不到,我們只能轉站,在一個陌生的旅館里,我們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早起六點鐘的火車,我們早早的四點多就起床收拾東西,吃早飯,趕去火車站,直到抵達目的地,坐上了返校的大巴時,我仍然有一種不可思議之感,身邊的同齡人都帶有家長,只有我們有些格格不入。他們間或有意無意的問起我們的家長,當我們說出只有自己時,他們贊賞的眼神,我至今難忘。那是我第一次走出舒適區,獨自感受陌生的環境,那種突破固有的美好,我稱之為成長。
成長是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可能會遲到,但一定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