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高中的時候,同學的哥哥問我,人生最爽的事情是什么?
我說,是游戲。
他微微一笑說,不,是女人。
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還是這位哥哥問我,人生最爽的事情是什么?
我說,是女人。
他微微一笑說,不,是飆車。
2、
2010年的時候,很多人,也包括我,都覺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產品做得好”。
2013年,我改變了看法,產品太容易同質化了,差異化的競爭要點是“產品運營得好”。
2015年,我又改變了看法,設計和運營都沒那么重要,決定性因素其實是“產品模型搭得好”。
不知道2017年,我又會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3、
最近一年,我經常在微博上提到產品模型,但又解釋不清楚,像個神棍。
一定要講出來的話,產品模型=商業模式+產品架構+運營體系。
商業模式指產品的市場潛力,綜合了用戶與營收價值。
產品架構指產品設計上的框架與核心系統。
運營體系與產品架構類似,指運營上的組織流程與重點難點。
這么講,我大約還是像個神棍。
4、
上周發微博說,產品模型在理論上決定產品的數據上限,商業潛力,生命周期;而產品與運營團隊只能在這個理論值之內,試著走得更遠一點。更有趣的事情是,APP的產品模型在前半年就定了下來,以后幾乎不可修改。
這也就是我經常說的“產品宿命論”。一款產品的命運,在你發布它的時候幾乎已經預定好了,只是那時你還不知道而已。接下來的一年兩年三年,都只是一點點去接受既定的那個結果。
信奉這個道理之后,我在2015年更快速地上項目,也更快速地撤出項目。
APP時代已經不存在“總有一天熬出頭”這樣的事情了,一擊不中,抽身而退。
5、
為了慶祝即刻將我的產品文章設為推送主題,本周放一個大招,用10款我做過的產品案例,來講解什么叫做產品模型。
這也是講清楚產品模型的唯一方法。
對別人家的產品,我也可以分析產品模型,但不知道具體的數據與背景,總免不了隔靴搔癢,所以還是分析自己的產品比較穩妥。
從2009年說起。
6、
2009年,我接手了網易相冊。上任后一看數據,近期掉得厲害,直接原因是博客相冊搶走了大量用戶,獨立的圖片存儲平臺已無上升空間,我們不妨套用產品模型來分析這個局面。
商業模式
2010年前的存儲成本還很高,但用戶存儲相片的重復訪問率低,付費意愿也低,每年虧損驚人。如果不能做大圖片分享場景,那么既不可能做到500萬量級的日活(大眾服務的競爭力指標),更不可能實現收支平衡。
然而在博客、QQ空間等平臺出現后,相冊已無法拓展分享場景,日活做不上去,成本降不下來,服務又不能關停,于是從前臺退到后臺,變成了內部基礎服務,為其他業務提供圖片存儲支持。比如網易博客,比如沖印業務線上的網易印象派。
產品架構
本體是圖片存儲空間,要求的是存儲穩定性與交互易用性。
理論上可以拓展邊界,去做分享平臺,但剛才提到過,絕無可能與個人空間&社交產品爭鋒。
也可以拓展邊界,去做攝影產品,這部分我在下一篇文章里再分析。
單純看存儲空間,難度在海量存儲管理的后端與運維,前端簡潔易用即可,創新拓展的空間并不大。產品團隊沒得打,只需一年迭代一次交互。
運營體系
存儲空間主要靠07年“無限量存儲”的策略去推廣,當時大火一把,但也帶來極高的成本。很快丁老板看清楚相冊的投入產出比太低,之后不再支持無限量(原圖)存儲,再加上社交網站崛起,相冊數據下落,運營方向也沒得打,僅僅在違規內容審核上把好關就行了。
結論
相冊業務本體的商業模式已經觸到了天花板,產品策略以維持為主,可以試試圖片衍生業務,但不值得主動追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