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是被我們稱為所謂“宇宙”的一部分,受時空限制的一部分。他會覺得他的思想與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這是他的意識的一種錯覺。這種錯覺是我們的牢籠,將我們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數和我們親近的人當中。我們必須將自己從這個牢籠中解放出來,拓寬我們的胸懷,去擁抱所有生靈和整個世界的美,這是我們的使命。
這段文字是說了兩點其一是我們和宇宙是一個整體,我們和萬物皆有聯系;其二是文中所說的我們不因受身邊人的限制,拘泥與他人的評價而被困住。
那么普通人和天才的區別是什么呢?其實我們每個人明明是可以成為天才卻最后只是普通人,是什么不同導致了這一差異呢?
在一本叫《身體知道答案》的書中將問題拆解成了兩個:第一,天才和普通人存在差異,是什么不同點導致了天才和普通人之間的差異?第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過天才狀態和糟糕狀態,是什么不同點導致了我們形成這兩種不同的狀態?
你仔細想想,你有沒有出現過以上兩種狀態?
《身體知道答案》的作者和搭檔做實驗時就遇到了兩個不同的聲音,作者的搭檔在最佳狀態也就是天才狀態時,有一個更高的能量從她頭上傳來,聲音是 “ 只要努力,夢想一定會實現 ” ,而在問題狀態時也就是平凡的狀態,一種恐懼從她的腿下升起,那時她就會擔心別人的看法,而一旦別人沒有認可她,她的恐懼就會更加嚴重,這時她會更加不知道該怎么辦做。
可見在不同狀態中我們會有不同的思想,就像聾子青蛙的故事中說的一樣,一群青蛙比賽登塔,結果只有那只聽不見的青蛙登上了最高點,是因為他沒有像其他青蛙一樣聽到一些消極的言語擾亂自己導致失敗,7青蛙登塔的故事是一個極端的不會進入問題狀態的例子。我們正常人不可能為了達成目的而讓眼睛耳朵與世隔絕,我們要學會的是在問題狀態時可以調用最佳狀態的思想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追求像這只青蛙一樣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
那要怎么調用呢?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思維過程都包含著三個部分,它們分別是夢想家,現實家和批判家。這三個部分是常常混在一起的,導致了每一個部分都沒有充分發展的空間。譬如,當你展望一個夢想時,你會同時擔心,這能實現嗎,甚至干脆就批評它說,這是一個妄想;當你試圖將一個夢想變成現實時,批評家也常常跳出來說,你真笨,你根本實現不了這個夢想。同樣的,你也很難做一個盡興的批評家,這時你的夢想家角色可能會跳出來說,你怎么可以這樣做,你這個沒有想象能力的家伙;而現實主義者的角色也可能會跳出來說,你除了會批評還能做什么,你知不知道我多辛苦……
所以我們總是糾纏在那些思想之中,而要跳出那樣的循環是有方法的,首先我們可以進入夢想家的位置,充分表達夢想,并記住那種感覺,退一步澄清一些問題。再進入現實主義者的位置,制訂實現夢想的計劃,退一步澄清一些問題,最后進入批評家的位置,從多方面去發現這個夢想和計劃的不足,退一步澄清一些問題。
像上述一樣繞著“夢想家、現實主義者、批評家和后設位置”這個圓圈多走幾圈,看看自己有什么感受和體驗自動浮現。
我們雖不是天才,但是可以使用這個方法借用天才之感,可以解決很多我們糾結和止步不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