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金秋
文章天成妙手可得,七寶樓臺揮手而就,運用之妙,在乎一心。這或許是天才,對凡人而言,怎么得的,不知道,怎么揮的,也不知道。所以,文章之事,似乎無路可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要成為好的寫作者的確不易,但成為一名合格的寫作者,卻是有“指南”的。
小時候看電影,總是要先分辨出哪個是壞人,哪個是好人。好人不干壞事,是主角,壞人不干好事。以為做了這樣的判斷,整個劇情才能自洽,故事才會順理成章。這種觀念在我們心里根深蒂固地生長著,以致我們看待世界和與人相處,總是依賴這種簡單路徑,非黑即白。
我發現,學會寫作,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復雜性。能用自己的話,把復雜的事情講清楚,是我寫作的初衷。最近學習王爍的《30天認知訓練營》和何帆的《北大讀書俱樂部》課程,都有專門的章節講寫作,結合我自己的經驗,談談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寫作者。
關于輸入,讀者還是聽者
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寫作者,首先要有大量的輸入。關于輸入,不是所有人都是靠讀(閱讀),有一部分是靠聽(傾聽)的。不管哪種方式,主要是為獲取信息。所以讀和聽無所謂高下,關鍵是獲取信息的質量和準確的問題。
這不是我講的,而是管理學宗師德魯克說的。我之前也只知道兩種,一種是讀,一種是不讀。只有知道自己高效率獲取信息屬于哪種類型,才會事半功倍。我是屬于讀者一類,因為靠聽通常記不住,也來不及反應。
在美國總統中,艾森豪威爾屬于讀者,林登·約翰遜屬于聽者。很少有人同時既是讀者又是聽者。
關于輸出,作者還是講者
我特羨慕那些能說會道的人,好像他們天生就會講話。會講話的人夸夸其談,這是他們的本事。會講,也只是一類,還有一類是會寫。所以,關于輸出,也分兩類,不是會寫與不會寫,而是作者與講者。同時精通寫和講的人也少之又少。
即使是天才人物,如20世紀經濟學、政治學大家赫希曼,也選擇從哈佛逃走,跑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因為他寫作一流,講課卻是災難,在普林斯頓不用講課。
知道輸入的兩種類型----讀者和聽者,輸出的兩種類型----作者和講者,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我終于放下了心里多年的包袱。因為我不是聽者,靠聽獲取信息很困難,但閱讀卻可以給我愉悅和知識;我也不是合格的講者,以前我一直難以啟齒,覺得不敢講,是因為內向,膽子小。
當然,不是聽不重要,也不是不要訓練講,而是兩者你只能精通一樣。那就全力以赴,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寫作之難,實為誤解
我相信,從小學讀到大學,害怕寫作的人,絕不亞于害怕當眾講話的。雖然我們從小學習語文,對那些美輪美奐,妙手天成的文字佩服得五體投地。但那太遙遠,錯以為寫作是天才的事。不管老師們如何分解課文,要求整篇背誦,也無從知道如何練就。
也從來沒有一本書真正教我們寫作,類似于指引,或者操作指南的類型的。頂多是好詞好句好段,還有所謂的優秀參考范文,考試的時候生搬硬套。中國最好的文科類大學也講,從來不培養作家或寫作者。
工作幾年,我才知道,如果把學習英語的時間分一半來學習寫作,或許用處更大。“在很多工作中,寫作其實是最基本的能力,能寫,而且能在幾種不同的文體之間自由地轉換,是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的最核心的競爭力之一。”
寫作的作用在于,“如何就一個空泛的話題正確地提出問題,如何找到強有力的論據證明問題,如何清晰有效地和他人溝通,表達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訓練,最終培養的是一種具有理性精神的思維能力。”這就是絕大多數工作需要的能力。
相比而言,國外有很多書專門教寫作,比如《風格的要素》、《風格的感覺》、《成為作家》、《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史蒂夫·金的《寫作這回事》等等。哈佛大學唯一一門必修課就是寫作課。哈佛大學寫作系主任、人類學家James Herron這樣說:“培養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一直是美式教育最核心的目標,完善的寫作訓練是實現這一目標最有效的方式。”
如斯蒂芬平克所講,“寫作是將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用線性的文字展開。”寫作的難處在于,提筆千頭萬緒,心中萬馬奔騰,卻無從下筆。
在我看來,寫作之難,還不僅于此。最大的難處是心理的障礙,擔心寫不好,是最大的難處。所以我想再重申一遍,就像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要成為讀書人,寫作也不是要成為作家。
無從下筆,并不等于不會寫,只是不知道怎么開始而已。美國作家安·拉模特說,“任何有本事撐過童年的人,一輩子都不缺題材可寫。”先不要擔心寫得好與不好,開始動筆就對了。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寫,是因為一開始寫出來的東西,覺得就TM一坨屎,不忍直視,跟那些印成鉛字的作品比起來,距離實在遙遠,于是心里打鼓,暗自放棄,再無信心,這就是最大的難處。
但這又是最大的誤解,因為你不開始動筆,就永遠不知道自己寫得好與不好。
成為合格寫作者的萬能鑰匙
讀了前面提到的那些書,和很多大家們談寫作,才知道,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寫作。寫出好文章一脈相承的方法大體相通:
第一、好文章得清楚、簡潔、準確;
第二、要把事講清楚,所以要多用動詞和名詞。少做形容,所以要克制使用形容詞和副詞;
第三、能用大白話講清楚的,不要用術語;
第四、能刪掉的都刪掉;
第五、寫作是手藝活,大量訓練最重要,要多寫;
第六、修改是寫作的真正機密,得多改。
以上六點是王爍在《30天認知訓練營》寫作課程中總結的。我補充一點,成為一名合格的寫作者,不在于文辭多優美,更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邏輯清晰,全文有一條一以貫之的脈絡。故事也好,說明也好,這是背后的骨架。
以前覺得讀不懂晦澀難懂的文章,是自己淺薄,但是真正的大師,通常能用最簡潔精妙的文字把最復雜深邃的智慧講清楚。那些改變世界的文章或論文,通常都容易讀懂。對于合格而言,我想我也艱難地度過了要用華麗辭藻堆砌成文的階段。每次讀到方法或指引,反思下筆行文,醍醐灌頂,相見恨晚。
王爍總結起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寫作者,簡單來講就是減法式寫作+多寫+多改。這也是我理解的成為合格寫作者的萬能鑰匙,不說廢話,把多余的文字刪掉;多寫,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或者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固定的寫作時間;多改,反復地修改;最后還有邏輯。
當然了,這只是成為合格者的必備。文章有多好,取決于你想寫的內容本身。要成為好作者,我也還在修煉,希望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