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聾君說】
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容易讓人迷失自己,偏于浮躁。
這本書倡導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關掉電腦、拋開手機、逃離都市的喧囂,通過長時間的冥想和思考,進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種生活方式是包括谷歌在內的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推崇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從而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對世界愛得更深沉。
? ?
? ? ? ? ?《安靜的力量》
本文已獲授權轉載,來源微信公眾號莫言言
作者簡介:
皮克?耶爾,杰出的總統學者,TED演講者。過去四十多年都在游歷世界,去過的地方包括復活節島、不丹、埃塞俄比亞、洛杉磯。
他有長達20年時間在為《紐約時報》、《紐約書評》、《哈潑斯》、《時代周刊》以及遍及全球的20多份雜志和報紙寫專欄。
卷首語:
本書的作者所倡導的另一種生活態度,是教我們適當地跳出自己的固有思路,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從而將生活過得更明白。
在我看這本書第一遍的時候,我就對它有了期待,期望它能讓我的身與心得到徹底的放松。
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到我,也能幫到跟我有相同感受的朋友們——我們這群不會放松的人!
在安靜中,才能聽到內心的交響樂
29歲的時候,皮克?耶爾過上了一個普通人寐以求的生活:
在曼哈頓一棟摩天大樓的25層上班,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共事;工作內容精彩無比,是為《時代》周刊報道國際時事;而且沒有什么家庭負擔,可以隨心所欲地到世界各地旅行。
忙碌的生活讓他感到興奮,但是內心深處卻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于是,耶爾決定逃離這樣的夢幻生活,放棄穩定的工作,搬到未知世界,也就是他心目中的“止境”,體會一種靜止的力量。
都市的生活總是讓人暈頭轉向,作者發現止境能夠讓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從而把世界看得更加清楚,對世界愛得更深。
在《安靜的力量》一書中,皮克?耶爾提出了許多與我們常識相悖的觀點。
他認為每個人在骨子里,其實都需要一個留白的空間,一個停頓。
這本書倡導了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關掉電腦、拋開手機、逃離都市喧囂,通過長時間靜坐,進入內心世界。
而這種生活方式是包括谷歌在內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在推崇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止境,不是隔絕于世界,而是不時地從中抽離。本書從3方面教會我們如何達到止境:
1.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最終決定我們身在何處
我們通常都認為,去更多的地方,做更多的事,我們就知道該怎么活,才會知道幸福是什么,但作者認為這種理解過于狹隘。
實際上,影響一個人幸福最大的困難是無法安靜下來跟自己相處。
這并不是說身體的旅行沒有意義,作者也去過很多地方,但他發現只有每次回到家后,靜靜坐下來,消化在旅行中見到的、聽到的之后,整個旅行的意義才能浮現出來。
作者曾經拜訪過萊昂納德·科恩,這位偉大的加拿大演員、歌手、作詞作曲、編劇、小說家、藝術家 詩人。
科恩以詩歌和小說在文壇成名,后又榮獲音樂終身成就獎。
他似乎擁有過一切,但他卻說自己拋棄了這一切之后,才會獲得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科恩用冥想的方法,觀察自己內心涌動翻滾的感受,喚起對他來說更為深刻的東西。
幸福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練習而獲得。當一個人走向止境時,處處都是新的色彩,而其實環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當你用慢下來的節奏去看待周遭的一切時,一切都會隨著你看問題的角度改變而改變。
2.到達之前的方法不一定是苦行,而是可以在日常中完成。
作者所說的走向止境,并不是要你遠離你的生活到山中苦行,更不需要去過與世隔絕的生活,而更多的是與自己的感官近距離的接觸,是可以在日常中去完成的。
也就是說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時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放空一下,這樣才能在這個瘋狂加速的世界,穩住前行的方向。
作者有一段時間,刻意地關閉面前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但也沒有刻意不做任何事情,當有什么念頭到了的時候,就會拿出筆記本將它記下來。
而剩下的時間就只是讓心四處游走,或者是躺下來就像一只狗躺在沙灘上一樣輕松。
他會在睡覺之前的一個小時,關掉房間的燈,開啟音樂,讓音樂淹沒自己,逐漸進入夢鄉。
第二天,他感覺自己跟外面的世界一樣,都是全新的。
書中提到一個準備創業中的女性,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原來根本沒有時間去料理自己的感受,所以每天自己和家人都在她的抱怨聲中生活著。
后來她聽了作者的建議,每天把孩子讓家人替她看管半小時,把這半小時用來做冥想給自己放松,一段時間后,她自己感覺好多了,家里的整個氣氛也隨之改變。
人在最忙碌的時候,才是最需要給自己放松的時間,因為研究表明,壓力是可以傳染的,當自己放松之后,頭腦會更清醒,更樂于和別人訴說自己的快樂與煩惱,就會變得更積極。
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非常簡單的方式前往止境,比如:
1)為電子郵件設置自動回復
2)在某個極為忙碌的日子里,尋找一個安靜的空間,什么也不干,獨處一會。
這些小事,可以為我們打開全新的空間。這有點像萬維剛老師說的,讓自己從“集中思維”跳出來。
3.信息爆炸的時代,過濾信息的能力勝過收集信息的能力。
很多年來,一直在強調要記得收集信息的能力,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說教。
今天我們身處的不是信息匱乏,而是信息洪流的時代,過濾信息的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道理很簡單,我們接收到的信息越多,用于處理每一條信息的時間就會越少,這樣“匆匆而過”的信息不僅幫不了你,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時間。
科技的發展,需要我們善用科技,有報道發現,最是那些研發科技的人,反而刻意讓自己限用科技。
比如: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凱文凱利,新科技的狂熱代言人,但讓人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卻不用智能手機,家里沒有電視,他有的時候會到亞洲的村落旅行,一去就幾個月。
凱文說過:我嘗試保持與科技的距離,這樣我才能記住我是誰。
我們雖然不能像他那樣瀟灑地撇下手頭工作幾個月,但找時間來個短暫的旅行應該是可以做到的,為自己換一種節奏。
作者造訪谷歌總部的時候,對那里陳設的蹦床、樹屋印象深刻,谷歌的員工有1/5的上班時間可以自由安排,公司還有各種用于調節員工身心的活動,比如冥想。
有大量科學證明,冥想可以幫人改善健康狀況,理清思路,更有助于提高情商。
在Google,無論白天黑夜,員工可以隨時走到會議室進行冥想。放飛自己,找到潛藏的靈感。
總結一下:
1.有時可以暫時轉變一下你看待生活的角度和態度,節奏太快時可以適當慢一下。
2.在日常生活中一樣可以到達止境,找時間關掉電子設備,冥想一下,可以使你的思路更清晰。
3.信息洪流中,要學會刪減信息。把自己抽離一下,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留白”的空間。
這本書提倡的一種生活方式,教你學會如何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
生活就好比一個巨大的畫板,我們站在跟前,看到的只是紛繁復雜,但如果你愿意往后退幾步,暫定在哪里,才能看清楚畫板上更廣的美景。
安靜的意義在于,在喧囂復雜人生中學會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