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咱們介紹了依戀理論及其四種模式。如果你是安全型,恭喜你!你跟任何的類型都能自在的相處。你能給予焦慮型需要的情感確認,讓他們平靜;也能給予回避型需要的獨立空間,讓他們放松。如果你是非安全型,你也許會問,我在情感中遇到問題,可以通過依戀理論來解決嗎?如何解決呢?非安全型中,最常見的是焦慮型和回避型這一對兒相愛相殺。他們在一起的概率比與其他類型高很多。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焦慮型內心需要“被關注”的黑洞,讓他們可以鍥而不舍,注入充沛的情感,把(自戀的)回避型追到手。
面對一個拒絕溝通,害怕承諾的回避型,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切身體會,Ta的伴侶所承受的痛苦。這篇文章,我想通過一個案例,深入剖析回避型的底層行為邏輯和“安全使用手冊”。如果你在生命中遇見了回避型,或者你是回避型,正走在治愈的路上,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力量!溫馨提示,文章很長,知識點密集。收藏起來分幾次慢慢看吧。內容簡介:
前提:通過依戀模式來改善親密關系,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案例介紹: 焦慮型與回避型從開始到分手全過程
案例分析:
回避型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跟回避型鬧矛盾,應該分手還是挽回?
如何跟回避型相處?
如何幫助回避型向安全型轉變?
01 使用依戀模式來改善親密關系,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如果你在感情中遇到了挫折,先別急著自我診斷。給自己貼上某某型的標簽,試圖用某一個理論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并得出結論。這是個大大的誤區,不小心,容易走入歧途。為什么?
因為現實中能夠影響我們關系的因素太多了。而傳播學的一條關鍵原則是——信息越簡單,煽動性越強,傳播的越快。因此,當我們以碎片化的方式接受信息時,會有“我好像懂了”的感覺,但其實并沒有。怎么破? 需要建立系統和框架。(這個我擅長!)當然如何在碎片時間里系統完整的呈現一個知識單元,兼顧專業性與可讀性?我也還在摸索。如果你有建議和反饋,請給我留言!
影響親密關系的因素有哪些?
性格。比如國際上公認的“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舉例來說,神經質(neuroticism)是指情緒的穩定性。神經質得分高的人通常會更敏感,有更多消極的情緒,同時也更有可能擁有不太令人滿意的親密關系。
人格障礙。回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ce personality disorder)與回避型依戀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回避型依戀在沒有壓力觸發之前,無法辨識。他們的觸發也僅僅針對與自己建立親密關系的人。回避型人格障礙來源于自卑,害怕社交,敏感羞澀,容易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受傷,是一種常態。
動機。
關系的品質。
人品。
以上這幾個因素的影響都比依戀模式大。所以,當你在現實生活碰到問題時,要先搞清楚是不是由于依附類型主導的。
02 案例介紹
先講個真實的故事, 回避男和焦慮女從戀愛到分手的過程。 我總結了四階段:曖昧期,戀愛期,觸發期,分手/恢復期。暫稱 M-回避男,F-焦慮女。
曖昧期:M和F在聊天軟件上認識的。M是那種有魅力的老男人,歷經滄桑,自信自知自制。F的戀愛經歷有點坎坷,無奈,她就是喜歡這種“獨孤”大俠類型的男人。F很主動,M也積極回應。每天從醒來到睡覺,他倆能發好幾十條信息。三個禮拜后的一天,F整個人都明亮起來,他們確定戀愛關系了。
戀愛期:因為異地,F每隔幾周就飛過去。M的經濟條件不允許他打飛的,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為之努力,也不太在乎別人的看法。M很體貼,用行動感激F為他們所做的一切。中間也斷斷續續會有小矛盾,F每次都會讓步。在期待與不舍中交替,幾個月過去了。直到有一天,新冠來了。兩個國家都實施了邊控,飛機也停飛了。他們要好一陣子無法見到對方了。好在,萬圣節快到了。他們計劃了一個浪漫萬圣節假期。F想借這次假期,跟M深入談談結婚生小孩的問題。她年紀不小了,擔心再晚就不能生了。之前婉轉表達過幾次,都沒有得到M積極的回應。F覺得M變得有些冷淡,那些肉麻兮兮的話,也不怎么說了。F推測可能是新冠帶來的影響,希望假期能讓他們的戀情回到之前的溫度。
觸發期:假期是在渡輪上度過的。很久不見,有說不完的心里話。M對未來依然沒有明確的表態。他希望能夠先把自己的事業穩定下來。假期結束的前一天,F有點歇斯底里,也許因為不想離別。她喝了一瓶又一瓶,在公眾場合,又是叫又是鬧。F喝醉后斷了片兒,等她醒來,只看見M的外套,人不見了。M一個晚上沒回去。F無法理解M為什么這么生氣,想跟他解釋,得到他的原諒。M拒絕溝通。第二天,離別前,F哭眼睛腫了,想得到M的原諒。M抱了抱她,跟她說起了自己的童年,酗酒的父親帶給他的傷害。M告訴F,他本想把這段記憶封存。分別之后,F覺得他倆在一起聊天不像之前那么自在,好像隔了一層什么。M總借口自己很忙,F知道他哪兒也沒有去。F開始頻繁的發短信給M,M很少回應,希望F能給他些空間和時間。F無法接受這么大的落差,她想念曾經的那個M。F忍不住給M打了好多個電話。電話的另一頭,無人接聽到“您撥打的電話已關機”。
分手/恢復期:幾周過后,M發消息,我們分手吧。后來,在F的堅持下,他們通了一次電話。M說,她的東西已經打包完畢,會寄過去。然后,就沒有然后了。M從此消失不見。F又經歷了一次讓人心碎的戀愛。 ###03 案例分析
回避型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之所以重點說回避型,因為Ta在一段關系中往往掌握主動權,控制節奏。知道Ta的底層邏輯,才能反客為主或有意識的尋求改變。M在曖昧和戀愛期的表現很有欺騙性,此時他的表現經常堪稱完美。異地交往是他喜歡的方式,不需要經常見面,同時可以滿足他內心對親密關系的向往。這時候,親密關系對他的吸引大于排斥。在觸發期,回避型的伴侶經常會遇到冷暴力,經常性失聯,斷崖式分手的情況。這些是回避型行為的外在表現,那Ta的底層邏輯是什么?
觸發之后的回避型,有三個特點:
- 逃。
逃避問題。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不是去面對,尋找解決辦法。而是逃避,抱著“大不了,老子不玩了”的心態。這種反應是無意識的,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走出來(快的幾個小時,慢的幾天)。而Ta的另一半,如果在這段時間里無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會連續觸發回避型,造成事態失控。為什么逃避?因為第二點。
- 傲。
觸發平復之后,回避型面對內心另外一座大山,膨脹的自我。由于自我需求長時間無法滿足,回避型通常會假性“自已自足”,來維持和保護他看似強大實則脆弱的內心。回避型的自我(ego)通常是自我膨脹的,他們往往表現的很自信,很獨立,覺得自己哪兒都挺好,沒毛病。因此很多人在性格上有自戀傾向。這是他安全感的來源。為了維護這種安全感,即便Ta認識到自己有錯,也不會主動道歉,說一句“對不起”。嘴硬,不主動。不行,就掰。
- 逍。
等你們和好了,還要面對終極挑戰。Ta最害怕的是承諾。曾經在解構愛情里提到過愛情三元素。承諾,是持續長期親密關系的必要組成部分。承諾意味著付出和責任,滿足對方的需求。在Ta眼中,承諾意味著無法“獨善其身,隨時抽離”。他總是把“自由獨立”掛在嘴邊,這是他把自己的行為和認知合理化的方式。Ta可以是你的親密伙伴,激情伴侶。一旦跟他談承諾,他就開始打哈哈。案例中,M對待結婚生子這件事的態度一直很曖昧,他下意識的想要回避。這些感受慢慢積累,當另一方咄咄緊逼時,有了合適的導火索,他就會被觸發。另一個怪現象是, 即便雙方的親密關系發展的很穩定,Ta也會尋找(潛意識)各種理由破壞這種趨勢。在Ta的邏輯里,一段“不那么親密”的關系才是安全的。這樣Ta才可以隨時抽身而去。
跟回避型鬧矛盾,應該分手還是挽回?
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問這個問題的人,大多應該還在糾結,舍不得放手。如果依戀模式是問題的主導。我建議你可以參考下面幾個問題,對自己的關系做一個評估。
- Ta對這段關系是否非常在乎?
- Ta是否意識到并承認自己的改變可以改善你們的關系?
- Ta是否愿意為此付諸行動?
- Ta是否能意識到哪些是高頻的觸發點?
- Ta的行動是否有效果?
認知,態度和行動,從這三個方面來判斷這段關系是否值得繼續投入。大多情況下,Ta可能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意識的行為模式。就像案例里的M和F,兩個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依戀模式,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如何跟回避型相處呢?核心思想是減少觸發,提高閾值。如何減少觸發:
-
少指責。
“你為什么這樣? 你為什么不做這個?”這些以“為什么”開頭的句子在回避型耳朵里,就意味著指責。即便很多時候,你只是想知道Ta在想什么。案例中當F發消息給M,問“你為什么不回我短信”的時候,分歧便開始了。更溫和的方式像這樣,“一直沒收到你的短信,有點擔心,能跟我說說你現在的感受和想法嗎?”
-
多重復。
重復意味著穩定可控。創造屬于你們的慣例和儀式感(比如周末的電影日,每天說晚安,發揮你的創造性吧!)。案例當中F和M創造了一些慣例,比如每隔幾周的會面和每天短信溝通。前者被新冠打亂了節奏。這時候,F和M應該考慮去創建新的慣例。慣例就像船的錨,可以增加彼此的安全感。
不妥協。
為了遷就Ta,你也許會一點點失去自己的底線。就像F,每次出現問題都退讓。時間長了,M會習慣這種方式。這樣做加速Ta的自我膨脹,你會在未來面對更強烈的觸發。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在問題出現初期,Ta還沒有觸發時(壓力積累時),解決它。
如何提高閾值:
-
多鼓勵。
當Ta在認知,態度,行為上有任何積極改變時,及時發現,多鼓勵。告訴他這些改變對于你的積極感受。無論這些變化多么細小。
-
共學習。
一起學習各種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識,(哲學,積極心理學,生物學...),分享彼此的心得和反思,創造更多共同語言,興趣和目標。
-
勤復盤。
每次觸發平復之后,坐一起好好總結。
是什么導致了觸發?觸發的根源在哪里?下次如何避免?
其中,復盤是最重要的,每一次復盤的過程都是對潛意識重構的過程!也要有耐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如何幫助Ta向安全型轉變?
減少觸發,提高閾值可以讓彼此更好的相處,但想從根本上解決,還是要實現從非安全型到安全型的轉變,改變底層行為模式。底層行為模式是在認知和行為相互增強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形成的,在潛意識層操控我們的行為。改變起來真的很難,只能靠自己。怎么改變呢?需要經歷自我認知,自我反思,自我重塑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可以讓你成為覺知的,完整的自己,走向心靈自由。其實每一段親密關系,都是我們與自身關系的反射。好好利用這面鏡子,抱著成長的心態,跟Ta一起勇敢前行吧!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給公眾號- 逸思者聯盟。也請分享給你愛的人們,和Ta一起成長。我希望,能給每一個想超越自己的靈魂,一雙有力的翅膀!
逸起來,擁抱不設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