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不要追求粉絲數、點贊數、閱讀量?
一方面,孤獨的寫作者需要鼓勵和點贊,但一味地追求關注,久而久之會迷失在別人的目光里。另一方面,網站需要人氣和互動,但過度依賴冷冰冰的量化指標,也會失掉文字背后的溫情。所以,如何拿捏、平衡二者,其實極難!
從個人關注的科普領域寫作看,黑夜最長的冬至已經過去,冰封的河面下開始涌動一絲不易察覺的陽氣。雖然接下來就是“一陽生”,到二陽、三陽以至暖春盛夏,但別忘了冬至之后不是馬上就春暖花開,而是小寒、大寒,寒意仍在,這也是現實。即使立春之后,仍要犁地、播種、施肥、澆灌、除草,所以在冬至剛過就遑論豐收多寡,何其早也!
我們的知識來源于前面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同時也為后面幾代人做著積累。從猿人取火、造紙印刷、到電力驅動和當下的信息潮流,一代推動一代,即使是當前最火熱的人工智能依然經歷了百年的三起三伏,只有那些在寒冷中堅守了數十年的人才有了今日的輝煌。為什么上天就一定會選擇我們這一代人來讓果實成熟?上帝不也是一次次打擊約伯、來考驗他的信念么?我們憑什么就能輕易就通過這場信心測試呢?如果我們借著潮流攪動起人心的躁動,然后再探囊取物般地摘到果實,那不也正好說明我們做的事情也沒有多少難度嗎?沒有難度的事情值得歷史去留下一筆嗎?記得自己剛剛寫作時,也曾經想各種方法漲粉,但后來才覺悟到,所有的計謀、技巧、心機,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下最終都會分崩離析。或者換句話說,我們需要一個長度跨越數代人的心機,才有可能抵抗時間的沖刷。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墾荒的年代就只扎根和開荒,不問收獲。無論何時我們依然需要躬身耕耘,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天職。深耕,下一代的根系才會吸收更多的養分;深耕,下下一代的枝干才會長得更高;深耕,下下下一代的的果實才會更飽滿。功成不必在我。
前些天在飛機上看到一期電視節目,主持人去法國采訪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抵達后,大廚沒有先展示廚藝,而是帶主持人去采購原料。他們先到自家后院采摘了一把野生的大蒜苗和香菜。然后開車去附近的小鎮,在當地最好的一家奶酪店買了店主做的奶酪;然后去了當地最好的肉鋪買了當地頂級的牛羊肉,然后又去小鎮最好的面包店采購了最地道的手工面包,然后又去菜市場找了最好的原材料,最后才回去做菜。每一個小店主臉上都寫著自信燦爛的笑容。一個米其林星級大廚,如果沒有這些奶酪店、肉鋪、面包店的支持,恐怕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道美食的背后除了大廚的技藝,還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建立這樣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需要許多志同道合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幾代人的精力和時間付出。同樣我們羨慕國外的好書好項目,卻只是羨慕他們的發行量、評分數,而不知自己去小鎮上去尋找奶酪、去自家后院去發現嫩苗、不知自己誠意正心、修煉內功,此無異于臨川羨魚。
謙遜和自省仍是這世上的稀罕之物。我們出發了,卻依然在路上。我們需要睜大眼睛發現美好,我們需要祝賀同行人的進步,我們需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那些自然生長冒出來的思想嫩苗,我們需要耐心地把采集到的原材料分門別類,我們需要精心從一粒粒芝麻里提煉出一點點精華... 我們還有很多細致的工作要做,那何不把目光從數量上移開、轉而去看看自己能動手做些什么呢?
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