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半年時間,我不是宅在家里就是在外面浪,從云南跟團趕鴨子式窮游,到華東五省自駕游。見識了虎跳峽的洶涌,領略過瀘沽湖的靜逸,厭惡于鼓浪嶼的人擠人,亦嘗試過駕駛200公里后的疲憊時,南靖土樓鄉(xiāng)村的夜帶來的驚喜,卻一直沒想清楚:旅行的意義是什么。
是別人口中的“從一個你呆膩了的地方到一個別人呆膩了地方”?
是別人口中的“實現(xiàn)小時候的一個夢想”?
是別人口中的“為了拍照來發(fā)朋友圈”?
還是別人口中的“哪來那么多意義,最主要的是說走就走的瀟灑和酷”?
還是像畢淑敏說的那樣“人生本沒有意義”?可是畢奶奶在說完這句話后還加了一句“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這就是每個人活著的追求的屬于自己的意義。
那么旅行的意義是什么呢?我為之追求的意義又是什么?
在廬山植物園的時候遇到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帶著一兒一女。長得奇美無比的女兒在看了一圈花花草草后,對她媽媽說:“媽媽,這些花,我都見過,這是月季這是萱草這是炮仗花這是美人蕉這是九里香……”一旁顯得特別年輕的媽媽驕傲調(diào)侃女兒:“對啊,對于我們看過世面的女兒來說,好像也沒什么奇花異草了……走吧,我們到那邊的樹林去瞧瞧那些長得好玩的樹。”
看著他們離去的背景,我突然相信,也許在下一次相遇,那個女孩可以對著一片森林,然后指點江山:這棵樹叫XX,這棵樹叫VV,這棵樹叫FF……
原來旅行的意義是在于不斷長見識,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在一樣的童年時光里,在別人上補習班啃課本的時候,她已經(jīng)仗劍走天涯。
但是,其實旅行教育也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前提必須是家長下足功夫做足功課,不然只會在不同景點拍照留念的人,他們的孩子也必定只有到此一游的模糊印象。
在某些時刻,旅行真的是你學習和獲得知識最佳的途徑。
還有呢?在處處風景都差不多的今天的旅游區(qū),我們?yōu)槭裁催€要花費時間花費金錢去人擠人?
一朋友Bonnie去了一趟泰國后,直接成了泰國化妝品代購,后來又去了韓國,又成為韓國代購;
另一朋友李小花自從去了一趟印尼后,回國半年后從原來待遇優(yōu)厚的公司辭職了,現(xiàn)在是一名無國界志愿者;
還有更任性的,就是公眾號做得風生水起的美亞,和閨蜜去了一趟馬爾代夫旅游后,回來就把自己的公號賣了,堅決做沒有KPI考核的屬于自己愛寫就寫不想寫就去浪的個人公號……
生物學家說:這世界上幾乎所有動物都有領地意識,人也一樣。人類在以家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領地后,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在這個家和工作這兩個點來回游走,久而久之,安逸的溫暖的兩點一線的生活會逐漸麻痹人的神經(jīng)觸覺,人很容易掉在思維安逸的坑中逐漸麻木,離想要活成的樣子越來越遠。
這時候,旅行的意義在于你找熙熙攘攘中重新遇見自己,拾起勇氣,找到自我。
這種自我,不一定要是上面說那種決絕,它有可能是你某一瞬的頓悟,有可能是你某一瞬的感動,有可能是你某一瞬的放下,也有可能是你某一瞬終于決定要做的決定。
離開自己熟悉的安逸區(qū),去一個跟你方言不一樣,住房風格不一樣,吃飯習慣不一樣的地方安安靜靜地呆上一段時間,你以前想不明白的事情,在那一剎那,都變得清晰明朗起來了。
這也叫頓悟。
旅行的意義還有一個說法:“旅行是情侶間的試金石”。甚至有人說,看這個人適不適合結(jié)婚,出去旅行一趟就知道了。
網(wǎng)上有個比較極品的案例,說得是一個男的歷盡千辛萬苦追到了女神,卻不到一個月就跟女神分手,理由是女神在住酒店的時候,用酒店的毛巾來擦鞋子,服務員發(fā)現(xiàn)后要求女神賠償,女神頤指氣使,居高臨下:我用你幾塊錢的毛巾擦一下我?guī)浊K的鞋子怎么了?你一個服務員有什么資格要求我賠償?
人生本就是一場旅行,在這場小旅行中,彼此見到的不但是詩與遠方的田野,更是另一方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生活品質(zhì),家風家教,更能看出對方的為人處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可能都是你們平常吃飯看電影逛街時候根本就見不到的東西。事實上,舟車勞頓的時候,此刻才能真正看出兩人三觀是否在同一頻道。
《圍城》中趙辛楣有一句話:“結(jié)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共同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仆仆以后,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沒有吵嘴翻臉,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
如果在一次小旅行中都要矛盾不斷,那么在人生以后的漫漫長路又如何能互相扶持到老呢?
在陌生環(huán)境中的某些狀況下,有些事情不是給你驚喜,而是驚嚇,你站在事情的邊緣往里,才會深刻了解站在你身邊的那個人,真正是怎么的一個人。
無論是出于要實現(xiàn)夢想的初衷還是要獲取知識開拓眼界,還是考驗對象,亦或是放空自己洗滌心靈,又或者只是換個地方拉上旅館的窗簾大睡三天三夜,你都比那些從來都沒有出過門的人有進步了。
我想,這也許是旅行最基本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