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周,當朋友圈充滿了各種媽媽們的興奮,爸爸們的新鮮,看了一圈各種開學吐槽,收到一位陌生微友的咨詢。
了解到這位朋友的情況:家中有2個孩子,姐姐和弟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姐姐對待同學交往非常好,可是對父母態度則很焦躁和叛逆。
親愛的,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天使。并不是因為她可愛,而是她透明。她就像鏡子一樣反射著你們對她的行為。孩子不是通過語言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她是通過語氣,表情和態度來感知的。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對錯,只有感覺好或者感覺不好。
假如你很抱怨的對她說話,滿身怨氣即便你很有道理,即便她知道自己不對,但是如果讓她感覺到不舒服是因為你的態度,你的嘮叨,她會把思考的焦點從這件事轉移到你的態度上,從內心拒絕你說的每一個字。相反,如果你用平和的語氣,就算你把黑說成白,她還是覺得很有道理。
人的情緒會傳染,會相互反彈。當你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感受非常不好,但是她不會表達,怎么辦才能讓你感受到呢?就好比一個啞巴想告訴你她剛被狗咬了,最快的方式就是馬上咬你一口。孩子天生有這個能力。
孩子的狀態是最真實的,她沒有成人的偽裝,開心就是開心,難過就是難過,上一刻難過,下一秒就開心。孩子是最真實的活在當下。既不憂愁過去,也不擔憂未來,時刻反射當下這一秒的感受。
我們做了那么多年成年人,我們學會了社交禮儀,學會了包裝自己,卻很容易忘記真實的自己。忘記自己真實的心聲,明明很討厭,卻依舊裝作很喜歡來應付。明明很開心,卻依舊裝作不在乎來矜持。
這些年我和孩子打交道,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我又可以回到孩子的狀態,和孩子一樣笑,一樣哭。孩子耍賴,我也照樣子來一遍,我會生氣孩子弄壞了我喜歡的東西,打亂了我的安排,但從來不會把大人考慮的事情強加給她思考。我會說我現在不高興,很難過,因為某個事情,然后我直接告訴孩子我希望你擁抱我,撫摸我,親吻我而不是要求她聽話,要乖別給媽媽添亂。因為前者你讓孩子感覺自己有價值,可以為你做點什么,后者你讓她感覺自己很糟糕,很多余。最后再把我希望解決的方式告訴她。
反過來也是,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你先抱抱她,親吻她,撫摸她。問問她是不是生氣,能告訴媽媽嗎?什么事情讓你不高興。她不想說,就陪她一起安靜的抱著坐會。一兩分鐘的時間還是值得的。你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接納,那么接下來問題就好解決很多。
接下來二娃問題也是家庭成員需要調節的問題。當你一個人陪著倆個孩子的時候,沒有一個孩子會感覺滿足。孩子天生懂得如何爭取母親的獨有權。這是二娃矛盾的根本。只有孩子知道有方法能保證她有一定的霸占權,她才會懂得分享母親。比如,我規定這1個小時要照顧弟弟,你有任何事情都不能找我。下一個小時,媽媽就只是你一個人的,弟弟再有事情我也只在乎你,陪你做你喜歡的事情。要做到這個,你必須和家庭其他成年人達成共識。如果孩子信任你確實這么做,那么她就不會擔心你去陪弟弟而不要她。在這里,與其說孩子懂得分享,不如說通過談判獲得部分穩定的主權。
如果遇到非要共享母親的時候,可以說,你們倆想玩什么,先玩誰的,你們倆商量好,如果你們吵架,那么媽媽就走了,等你們吵完了我再回來,我想陪你們玩,不想聽你們吵架,或許可以先玩姐姐的游戲,在玩弟弟的游戲,每人20分鐘也可以。
如果遇到孩子莫名其妙的叛逆,那么我們就要想:孩子從我身體里出來一切是空白的,我此刻的感受也一定是她曾經感受過的而難以排解的部分。如果我怨聲載道的頂回去,那么結就打得越來越深。倒不如就讓孩子發泄下,我淡定的接受,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如果你能告訴我,我會好受些。
以上是我聽了你語音留言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為你寫的內容。總結下幾個要點:
1.接納孩子的感受,認同理解。
2.上一點你必須明確的幫孩子說出來。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抱怨和脾氣。
4.詢問孩子,媽媽可以做什么讓你感覺好受。你不開心的時候,別光生氣,要告訴孩子她能做點什么讓你感覺好受。倒杯水,拿個水果都可以,事情不在大小,在于讓她覺得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5.用我愛你結束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