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閱讀的第2本書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作者是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全書共20萬字,主要介紹了情感引導的方法。
語言通俗易懂,干貨很多,讀起來很是親切。
推薦閱讀。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全書,那就是以孩子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全書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情感引導的內容及其重要性,第二部分是面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方法。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部分。
什么是情感引導?
作者說,情感引導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并且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我的理解是,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情感、處理情感。在孩子出生前,聽過許多過來人的經驗,比如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抱。事實上,嬰幼兒的啼哭都是有原因的,在孩子需要情感安慰時選擇拒絕,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
慢慢滿月以后,我開始有意識引導她清晰表達情感。所以經常會出現這種畫面:
慢慢嗷嗷哭,我過去安撫......
“慢慢是不是餓了呀?還是想媽媽抱抱?”
慢慢抿嘴盯著我,我抱著她,輕撫后背。
“慢慢要告訴媽媽想要什么,不能嗷嗷哭的,哭得那么傷心,媽媽多心疼。”
時間久了,慢慢開始知道不能干哭,說更有效。在哭的時候,會發出一兩個單音,比如:抱、奶。想媽媽抱的時候,就“抱~”,等我過去反問她,“是不是想媽媽抱?”她就啊一聲表示確認。
情感引導的基本要素
1.了解并尊重孩子。
2.了解孩子的發育階段
3.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達的任何情感
4.對孩子各種情感都要表現出同情和支持
5.通過和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來建立一種“分享權力”的平等關系,同時也要設定界限
6.調動孩子的內在能動性
7.為孩子樹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8.避免否定、懷疑或者輕視孩子的情感
9.通過聆聽孩子的心聲并加以復述來豐富孩子的情感詞匯量
10.提前讓孩子知道應該怎樣做
管教誤區
情感引導聽起來有效又溫情。但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或者經歷過的管教方法更多是以下幾種:
控制型父母
命令和懲罰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大到高考志愿填報,小到穿衣吃飯,都要聽從父母安排,如果不受控,會面臨歇斯底里的吼叫或者棍棒懲罰。
放任型父母
孩子想要的都給,即便自己沒有能力,也要創造條件,哪怕傷害他人。
我們常說的熊孩子就是因為父母的不作為,以“他還是個孩子”為借口,縱容孩子,不加約束。
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會把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凌駕于孩子之上,比如孩子學自行車。父母偷偷松開了手,孩子摔倒了,父母會要求孩子自己站起來,美其名為堅強。試想,如果你在學一項技能,前一分鐘是初學會的興奮,后一秒就面臨控制不了局面的害怕,接著是摔倒在地的恐懼。而這時候,你的伴侶在旁邊來一句,站起來呀,多大點事兒。你感受如何?你會不會難過或委屈。
同理,孩子需要的也是一句,“寶寶,你沒事吧?”孩子可能會自己站起來繼續玩。也可能淚花閃爍,等著你進一步的安慰。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理解孩子的痛苦、害怕、尷尬、憤怒,而不是教他們假裝堅強。
采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
我們應該都經歷過這種,成績好了,父母獎勵金錢;聽話就買玩具......
事實上,這種行為是賄賂。
“你如果這樣做,我就怎樣怎樣”,我們希望糾正孩子行為的時候,不應該采取這種戰術。孩子暫時轉移了注意力,而事情的本質仍然沒有變化。他只是為了得到外部獎勵而去做,并沒有學會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
以消極后果作為懲罰
孩子做錯了一件事,你很生氣,然后懲罰他去面壁思過。
孩子真的能從這十分鐘里面思過嗎?他知道自己錯在哪?
我們應該用直接后果來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因為貪玩而錯過晚飯時間。直接后果是,沒飯吃。消極后果是,取消晚上的電視時間。看電視和晚飯時間并沒有關系,孩子無法從中理解為什么錯過晚飯時間會不能看電視,他只能看到父母憤怒的情緒。
為什么要進行情感引導?
一句話概括,奠定父母與孩子一生的親密關系。
情感引導的關鍵步驟
1.播下種子。
提前讓孩子知道,在特定情況下會發生什么事情,以及你對他的要求是什么。
2.觀察和判斷。
關注孩子的行為。比如,他在什么情況下最容易顯得煩躁?孩子的個性是怎樣的?什么樣的事情最讓他不滿?
3.聆聽
對于年幼的孩子,我們需要蹲下來,用眼睛和耳朵去聆聽他所說的話。
4.體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鼓勵孩子用語言去表達感受,并給他們示范該如何去做。
慢慢現在還不會說話,每天咿咿呀呀,如我上面說的,我會提出要求,并引導她用單音表達需求,某些特定的時間點她會莫名哭泣,可能是困了想睡覺,可能是衣服穿太多了不舒服。偶爾聽到別人批評她會抿嘴,她不會表達,所以我幫她把委屈的情緒說出來。有時候前一天表現特別好,第二天醒來,我會針對她的某個表現進行表揚,而不是簡單的“寶貝你好乖”“寶貝要聽話”。
現在來談談第二部分。
嬰兒期:開始種下親密基因
嬰兒是如何學習的?
作者指出:
在充滿敵意和混亂的家庭,優先發展有助于適應這種環境的技能;
在缺少或沒有互動的家庭,就無法掌握成年以后所必備的社交技能;
在充滿愛、平靜、安全的家庭,會把這些特質融入自身的性格,并進一步強化。
新生兒不會被慣壞
新生兒是不會被慣壞的,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肢體語言解讀他的需求。研究表明,經常被擁抱和安撫的嬰兒哭得更少,更信任他人,也更加獨立。所以,個人建議父母別再相信哭聲免疫法,孩子哭了就抱,給他滿滿的安全感。
作者提出,等寶寶的腹肌強壯到可以自己坐在小床上之后,再允許他再入睡前哭鬧一會。
我傾向于在寶寶三個月以后,有意識地培養寶寶自主入睡,減少抱睡、奶睡。在媽媽的大床旁放置寶寶的小床,溫和且耐心地哄寶寶入睡,既不是任其哭鬧,也不是一再縱容。
文章后面有提到一些睡前程序,值得借鑒,如:
1.洗澡或洗手和臉
2.擦拭牙齦或刷牙
3.更換尿片,并換上睡衣
4.唱歌或玩游戲
5.大聲讀書給孩子聽
6.向家里的東西道晚安
7.播放舒緩的音樂
8.睡前告別:媽媽愛你,明天早上見
嬰兒需要的是父母
在溫馨和豐富的社交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有滿足感,心理也更加平衡。
嬰兒期,父母會給他們擁抱、搖晃、唱歌、洗澡等等。在這些行為的背后,寶寶能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意。他們喜歡聽父母的聲音、觀察父母的表情。并開始模仿他們最親近的人。
有的父母會把電視節目和早教機作為陪伴孩子的工具,作者并不這么認為。她說,減少電視節目給孩子的陪伴,增加促進兩性溝通和加深感情的活動更利于孩子的成長。
比如:
1.反復模仿寶寶的聲音
2.享受觸覺游戲
3.通過動作和歌唱讓孩子和你一起做運動
4.和孩子互動時一直說話
5.早點開始情感啟蒙,用語言描述出孩子的情緒狀態
后面作者提出的一些建議非常具有實踐意義,比如安撫奶嘴的選用、如何帶孩子外出等,在這里不一一闡述。
兩到三歲:建立親密關系的關鍵時期
設定限度
情感引導和設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兩個最關鍵的環節——一個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另一個則是制定簡單明了的規則。
孩子需要我們為他們說明在什么年紀可以做什么事情,制定家規后,孩子可能不會心甘情愿地遵守下去,而父母則要溫和且堅定地嚴格執行。
孩子需要自信心
給孩子適當的決策權,不應該頻繁否決他們的決定。這樣的一個既自然又容易掌控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更有尊嚴,從而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作者在這里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打屁股沒用?
以前的家長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小時候或多或少被爸媽打過屁股。我唯一一次被我媽打屁股是我告訴爺爺去同學家玩,而爺爺忘記了,導致我媽滿大街找我。回來以后,被一頓揍。印象特深刻。
其實我們都知道,打屁股百害無一利。一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二是損害孩子的學習能力,三是唆使他們使用暴力,如此種種。
那么,不能打,該怎么辦?
我們可以看看作者怎么說。
1.讓自己的視線和孩子平齊,進行充分的眼神交流,給孩子一些提醒,問他認為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
2.如果孩子沒有平靜下來或者停止錯誤行為,帶他到一個“安靜區”或“思考區”,與他一同坐下來,給他幫助和關愛。記住,你不是在懲罰他;
3.時間長短不重要,需要時可抱著孩子,引導說出他的感受,表示你理解他的感受,這樣有助于他平靜下來;
4.平靜下來之后,問孩子“這是怎么回事?”“哪里做的不對了?”如果孩子理解有困難,把他做錯的地方重復幾遍;
5.問問孩子“下次你會怎么做?”如果他不知道,告訴他怎么做才是恰當的;
6.感謝孩子幫你想出了解決方法;
7.讓孩子設想一下“下次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會發生什么事情?”告訴孩子,你可以幫助他改正,但你不會容忍不適當的行為。
四到七歲:保持親密
到了這個階段,父母應該已經了解孩子的個性是怎樣的。無論孩子性格怎樣,讓他們有健康地表達情感的機會都是成功的父母必須做到的。只有設定清晰的限度并提出明確的要求,才有可能讓孩子持續地合作并培養他們地責任感。
當孩子遇上束手無策的情況時,我們該怎么辦?
當孩子難過時:
1.允許孩子難過
2.允許孩子哭泣
3.同情孩子
4.鼓勵孩子用語言或圖畫來表達情感
5.做好一些特殊的心理準備,孩子可能會出現行為上地退步,如尿床、吸吮手指
當孩子愛抱怨:
1.讓孩子知道光是抱怨不能使你明白他的要求
2.讓孩子用正常的語調說話
3.如果他繼續抱怨,就告訴他,“如果你好好說話,我就認真聽你說;如果你抱怨,我會聽不懂你想說什么”
4.如果孩子恢復了正常的聲調,就判斷他的情緒然后了解他的要求
5.如果下次孩子又開始抱怨,就提醒他該如何正確表達意見
當孩子表現專橫時:
1.教導孩子要好好說話,并提醒他不友好的態度會傷害別人的感情
2.正確引導孩子,教會孩子用恰當的方式去表達感情和愿望
3.認識孩子的朋友們,熟知他們各自的性格,以避免可能會導致性格沖突或者專橫行為的狀況
4.讓孩子知道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去找大人
5.當孩子和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給予他同情和引導
如果你的孩子容易害羞,你可以:
1.在體驗新鮮事物之前幫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2.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
3.和孩子一起嘗試角色扮演游戲,操練如何應對不同的場景
4.不要給你的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簽
5.給孩子示范社交生活其實時一種樂趣
6.要有耐心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
7.鼓勵你的孩子在和成年人交談時進行眼神交流
8.給孩子找一所適合他的幼兒園
9.永遠不要強迫孩子變得活潑或外向,也不要逼著他去和人交流
當孩子說謊時:
1.向孩子解釋現實和幻想的區別
2.明確界定真話和假話
3.說明在家和在外都要誠實的重要性
4.讓孩子知道除了說謊之外還有別的解決辦法,比如向大人尋求幫助
如果孩子有尿床的毛病,你可以:
1.永遠不要因為尿床的事情而懲罰、賄賂、獎勵孩子或者制作任何光榮榜
2.理解孩子的困難,傾聽他們的難處和憂慮
3.向孩子保證你一定會幫助和支持他
4.不要公開談論這個問題
5.限制睡前攝入的液體
6.半夜喚醒孩子一次,或者在你睡覺前讓孩子再上一次廁所
如果孩子挑食,你可以:
1.做孩子吃飯的好榜樣
2.讓食物看起來既有趣又好看
3.在超市里,可以讓孩子幫忙把食物放進購物車里,或是一起挑選水果和蔬菜
4.嘗試“一口原則”或“好吃不好吃”的策略
5.限制甜食
6.讓孩子向你“匯報”他的朋友們都在吃什么
7.自制超級果奶,補充孩子所需營養
公眾號:愉耘。歡迎關注,關于閱讀,關于詩歌,關于手帳。一個寶媽的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