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1:小趙是一位好學上進的職場新人,每天,他都會精心制定當天的工作清單和學習任務,中午也不休息,晚上還經常加班或學習到深夜。周末的時候,也不閑著,經常參加各種培訓或在職學習。幾年下來,小趙感覺到自己的精力水平有明顯下降,每當下午時分,就開始犯困乏力,工作和學習效率不高,心中很是焦慮。
案例2:大羅是一位業務骨干,家庭也幸福美滿,可有段時間他總是向朋友抱怨自己的工作環境,說新來的老板對他的工作總不滿意,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大羅覺得,如果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報、工作不被老板認可,還有什么理由和必要付出心血呢?慢慢地,他的工作熱情開始消退,不再全情投入,工作表現也大打折扣,他自己感覺被邊緣化,心情越來越糟。
案例3:安迪是個女漢子,信奉“辦法總比困難多”,看重“責任、健康、家庭”等價值觀。這段時間,她先生一直在咳嗽,安迪心里很牽掛,就經常勸他把煙戒一戒。有天她上班很累回到家里,看到先生葛優躺沙發上,邊抽煙邊看電視,間或還有幾聲咳嗽,就忍不住地抱怨先生消極懶惰不愛惜身體,先生被她叨叨得大為光火,兩人開始吵架……
上述案例中的類似情景,也許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你可能會問:上述三個案例有何共同之處?導致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個案例中的人物都存在著精力管理不當的問題。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所謂精力,就是指精神和體力。而在美國學者吉姆·洛爾(Jim Loehr)和托尼·施瓦茨(Tony Schwartz)看來,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體能、情感、思維和意志四個方面,它們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由他倆合著的《精力管理》一書告訴我們: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是高效、健康、快樂的關鍵。
《精力管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如何做到全情投入,第二部分講精力的四個來源,第三部分講精力管理訓練系統。書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實訓和解決方案,解答了許多人在生活和職場中遭遇的精力管理問題。只要你用心去讀,相信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出自己想要的解決方案。
下面,我想結合上述3個案例,談談我讀完該書后的一些思考和感悟,與你分享。
?1.遵循生命的節奏,把握好超越極限與定期休整的平衡
潮漲潮落,四季更替,日升日落,這是自然本身存在的規律脈動。作為自然的產物,人類也有著內在的節奏,這都是自然所為,由基因決定。但是,身處互聯網+時代,人們不停地忙著和時間賽跑,似乎忘記了我們生命本身的節奏,總是想當然地認為我們的精力儲備可以隨用隨取,忘記了我們其實精力有限,需要休息恢復和再生。
就像案例1中的小趙,總以為自己年輕,可以不斷地索取精力儲備,但其實,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當精力的恢復和再生能力趕不上你的需求時,你就會感覺自己的精力一天不如一天。
有的人會說,既然精力使用過度有害,那么就少使用一些精力吧。但研究和事實表明,精力使用不足與使用過度一樣有害,只有超越極限消耗精力并有效恢復,我們才能在各方面成長。
相信許多人都曾體驗過長跑、登山時那種超出極限的不適感,許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退縮,但也有一些人會挑戰極限,實際上,一旦你過了這個關口,不適感就會消失。只要恢復得當,過段時間,我們的極限就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體能訓練方面的經驗,也同樣適用于情感、思維、意志方面的訓練。能力拓展的關鍵在于,既要超出日常的極限,又要定期休整恢復,兩者兼備才能成長。無論是壓力還是痛苦,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2.了解最深層的自己和最珍視的東西,讓你的深層價值取向驅動你的人生
因為我們精力有限,所以我們必須對我們的人生目標進行聚焦,依照我們最深層次的價值取向分配精力,專注于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
以下是《精力管理》提供的深層價值取向清單,供你參考。
深層價值取向清單:真實,幸福,平衡,和諧,承諾,健康,熱情,誠實,關懷他人,幽默,勇氣,正直,創造力,善良,共情,知識,卓越,忠誠,公平,開放,信念,恒心,家庭,尊重他人,自由,責任心,友誼,安全,慷慨,平靜,真誠,服務他人。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下案例2中大羅的問題,他的問題主要在于將自己的價值完全交給外人評判。因為感覺老板不喜歡他,大羅就開始對工作三心二意,不再全情投入。但如果當他注意力轉向內心,挖掘深層價值觀,發現自己最看重的是卓越和忠誠,他就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規范自己的行為,心情漸漸好轉。事實上,他的老板只是有些完美主義,對工作高標準、嚴要求,而大羅則有點不拘小節,有時工作不夠到位。后來大羅注意反省自己,及時改進自己的不足,最終獲得了老板的賞識。
所以,人在職場,雖然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忍受嚴苛的老板和高壓的工作環境,但只要我們能夠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仍然可以帶著自信力量和尊嚴作出正確的選擇,不被憤怒、怨恨和不安的情緒困擾。
3.建立積極的儀式習慣,幫助自己持續改變成為想要成為的樣子
儀式習慣,指的是定義明確、具有高度計劃性的行為。建立積極的儀式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精力和規范行為,就像刷牙、吃飯那樣,不需思考和自律,就能自動進行,以盡量減少對思維精力和意志精力的消耗,把這些精力節省下來,用在其他更需要的方面。
在建立儀式習慣的時候,有三點需要注意:
(1)建立儀式習慣需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防止一下子改變過多而導致精力跟不上而失敗。比方說,你以前是個夜貓子,每晚不到12點不休息,現在想建立早起早睡的習慣,要求自己6點起床10點休息,那你最好不要一下子提早2小時起床,因為你的生物鐘可能一下子調整不過來,以致你每天起床就得與內心作掙扎斗爭,萬一哪天你毅力不夠,就很容易放棄。你可以先要求自己提早1小時甚至半小時起床,幾個星期以后,再調整到更早一些時間起床。一般情況下,我們需要用30-60天的時間,讓身體逐漸適應新的生活節奏。
(2)建立儀式習慣時,應盡可能將時間、地點、行為精準化和具體化,這樣你在行動時不用考慮太多,照著計劃做就是了。比如案例1中的小趙是個久坐不動的人,現在他感覺自己的體能精力在下降,于是下決心開始鍛煉身體,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以下的習慣儀式:上下班分別步行15分鐘,上午10:30和下午3:30各做一次工間操,周末登山或步行2小時。一段時間以后,他感覺自己的體能精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3)每天進行行為自查,及時記錄進展,檢視自己個人預想與實際行為的差距。案例3中的安迪在與先生爭吵后感覺很痛苦,因為她的內心是想表達對先生的關心和愛意,但她的表現卻讓先生感覺在數落他。安迪發現自己愛抱怨,脾氣急躁,精力不濟的時候更容易發火,特別是對至親的人。她覺得,自己的行為與她內心的價值觀不相吻合,沒有展現出自己想要展現的樣子。所以她從健身、養心等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儀式習慣,并且每天檢查打勾,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不覺中她變成了一個溫和、知性的女子。安迪的先生也受“健康、家庭”等內心深層次價值的驅動,主動戒了煙,并減少了看電視的時間,晚飯后兩人經常一起散步、看書、練字,生活終于慢慢地過成了內心想要的模樣。
子諾不離讀書隨感,喜歡就請點贊關注吧,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