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載:“祭典有之日,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最初,狗是用做祭祀品使用,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吃的。秦之后,狗肉作為一種食物才才進入普通大眾,很多人也以屠狗作為職業。
歷史上因狗出名的第一人大概是樊噲,他在跟劉邦混之前以屠狗為業,以至于兩千年之后的今天還有一道“沛縣狗肉”。這道菜的做法除必須的狗肉外,還需:
選1000克左右活甲魚一個,斷頭放血,沸水燙3分鐘,去內臟,洗凈。將狗肉分成4大塊,反復洗刷,放入老湯,添加清水,大火燒沸,加入甲魚及各種上好香辛料,1小時后下少許硝精排去污物,放精鹽,不斷翻動,1小時后熄火,蓋鍋燜燉4小時后撈出、晾涼,或淋上少許麻油,拆骨包裝或直接上市銷售。
除了“甲魚”食材難得,更是需要大量時間來燜燉,恐怕對于江湖兒女來說做法過于繁復,吃還可以做就算了。但是江湖兒女對于狗肉似乎有特別的嗜好,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
這日下山打了根禪杖,回來時,看見了酒家。智深吃了十來碗酒,問莊家:"有甚肉,把一盤來吃。"莊家道:"早來有些牛肉,都賣沒了。"魯智深猛聞得一陣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時,只見墻邊砂鍋里煮著一只狗在那里。……而且回到寺院,拿出狗腿,"扯來便吃","眾僧看見,便把袖子遮了臉……遠遠躲開"。見和尚用兩只袖子遮了臉,智深"把他劈耳朵揪住,將肉便塞"。
出家之后的魯智深吃開了狗肉,不但自己吃還硬塞給師兄弟。出家便該吃齋念佛,這吃起了葷腥還了得?
魯智深之所以如此作為,大概與宋徽宗有關。皇上大人生肖屬狗,有個馬屁精范致虛終于找到一個拍馬屁的緣由,于是上書說皇帝的生肖屬狗,應下命令全國不許殺狗、吃狗肉。宋徽宗深以為然,于是下旨“因降指揮,禁天下殺狗”,狗肉就從此沒得吃了。宋代禁止屠牛,梁山眾好漢便吃牛肉,魯智深吃狗肉大抵與此同理。
另一則吃狗肉的故事在金庸《倚天屠龍記》中:
范遙心念一動,走到廂房之前,伸手推開房門,肉香撲鼻沖到。只見李四摧蹲在地下,對著一個紅泥火爐不住搧火,火爐上放著一只大瓦罐,炭火燒得正旺,肉香陣陣從瓦罐中噴出。孫三毀則在擺設碗筷,顯然哥兒倆要大快朵頤。
兩人見苦頭陀推門進來,微微一怔,見他神色木然,不禁暗暗叫苦。兩人適才在街上打了一頭大黃狗,割了四條狗腿,悄悄在房中烹煮……
這萬安寺本就是寺廟,李四、孫三在此殺生煮肉,還來個和尚苦頭陀吃狗肉,想來金庸大師也是為了表現江湖兒女叛逆不羈才如此表達吧。
吃狗肉似乎離不開寺廟、和尚,歷史上另一個人物“濟公”也是喜食狗肉。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源,南宋高僧,浙江省天臺人,后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又稱月引流光。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后到靈隱寺居住,隨后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
出家人講究戒律,濟公偏不理這套,這是為何?
《濟公傳》中有一首四言詩: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大概就是濟公對喜歡狗肉的解釋,翻譯成大白話應了那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留”。看來“濟公”活佛人雖不在江湖,卻頗有江湖人氣質,就是要做一個不羈的漢子。
狗肉與佛家產生如此多的聯系,恐怕與佛經少不了聯系。《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中說:"苾芻食狗肉,為狗所吠,佛言不食狗。"世間多情多義方為人間,出家人卻斷了情義;江湖兒女討厭諸般束縛,為情為義兩肋插刀,活的就是一個瀟灑。你所禁止者,我偏行之,就是要打破枷鎖,就是要吃狗肉。雖然不免有些俗套,卻也是真性情。
按道理講對狗有深仇大恨的應是丐幫,俗話講“狗眼看人低”,不知多少丐幫子弟為了要口飯吃被狗追,甚至發明了武林絕學“打狗棒法”以應對。可令人奇怪的是,丐幫當家菜不是什么狗肉,卻是“叫花雞”。難道是同類相悲,乞丐和狗一樣均需搖尾乞憐的緣故?
大概只有強者才能吃狗肉吧,弱者有時候甚至不如狗或者被狗吃。
歷史上,弱者不如狗的記載很多,狗至少不吃同類,人卻互相吞噬。唐末,天下大亂。眾無產階級造反派發明了“兩腳羊”、“菜人”之類的詞,這詞就是專指被抓來吃肉的人。
唐朝昭宗天復二年(紀元九○二),鳳翔城被朱全忠所圍,城里公開賣起人肉來。人肉的價錢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錢,人肉每斤只一百錢。??
看來,狗也有揚眉吐氣的時候。
現在這個時代,也算是狗的好時代吧,不必被江湖兒女所食。只是苦了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如今吃個狗肉,人比狗還煎熬。若是饞了,人得先做一番自我批評,然后偷偷摸摸吃一餐。一個“玉林狗肉節”,年年為狗高潮一次;一個虐待狗,就要破門而入拘禁人為狗爭權;人,反而活的夾起尾巴。
其實,中華民族還是個比較講“狗道”的民族。《本草綱目》中記載:“狗類甚多,其中有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喙善守;食犬,體肥供饌”。其中的食犬,就是專供食用的品類。只是現在變得,吃任何狗都是一件政治不正確的事情,幸好魯智深、濟公沒有活在現在這個人不如狗的時代。
我們的文明長期處于農耕文明,由此狗成了吃殘羹剩飯的家伙。老祖宗也因狗的奴性創作了諸多關于狗的成語,如狐朋狗友、雞鳴狗盜……沒幾個褒義;而西方文明則長期處于游牧文明,人與狗的關系更類似于伙伴,忠誠成了狗的代名詞。只是如今“忠誠”被某些人成了舉起動物保護大旗打人的理由,是因傳統文化式微、西學東漸,還是因俠義不在,江湖已遠呢??
看來穿腸而過的狗肉,穿透的卻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