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那一年,開始學著做飯。每次自己想吃什么就先去查菜譜,然后買菜、準備、開做。好與不好,反正最后都是自己給自己打分評價。那個時候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吃紫甘藍,一個可以吃上3、4頓,就是切成絲,油熱了往鍋里一放很快出鍋,吃的樂此不疲。以致于后來再也沒有買過紫甘藍。
而這吃紫甘藍的架勢,讓我想起了現在人們常說的“雞湯”。其實我是很討厭這種東西的。一個故事往往會有一個標準的開頭:我有個朋友,我有個同學,我一個同事,他/她……等一系列標配。吃多了,看多了,便覺得惡心。可是許久不吃后,換個做法,換種情況,也會感覺是一道很不錯的菜品。
三碗水加一些食材才能熬成一碗雞湯,它的營養價值不言而喻;一個人經歷多少事情經歷多少沉淀才能寫一本書。后來很多東西被稱為雞湯,大概是感覺這東西來得不實在。為什么會這樣,大概有三種情況:
1、八戒吃人參果:
有些人一口氣喝完,那結果是二師兄吃人參果,全然不知其味。生活是過的,更是品的,一碗雞湯一下子喝沒了看完了,不去仔細的品味,不去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多去思考,喝再多的“雞湯”估計也不會有什么療效。
2、沒有勺子:
有人說雞湯錯就錯在沒有給勺子。但請問,你去飯店吃飯時,服務人員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給你勺筷,這頓飯你就不吃了?
明明工具就在你身邊隨手可見,你卻不懂得挪一步,那又怪誰呢?說白了,你什么都懂得,但就是懶而已。
3、不合胃口:
不合胃口的結果往往就是不能很好的消化。
很多事情難就難在這世間還有很多詞語,比如“合適”、“搭配”、“三觀”等。假如我對紫甘藍過敏,怎么還會那樣一直吃;假如你想要的是在工作上做出大的成就,情感類的雞湯對你又有何用;假如你夢想做一名心理咨詢師,卻一直在HR的位置上沒有任何行動怎么實現你的夢想,假如你的三觀與別人差距甚遠,怎么會不反胃?
有病不能亂求醫,但是很多人還是會出現亂求醫的情況,美名其曰給自己找合適的方法,可是在求醫前你去做任何的了解了嗎?而雞湯就像這求醫一樣,也是不能亂喝的呀!
在我認為人生最艱難的時候,朋友送了本劉曉慶的《人生不怕從頭再來》,第一眼看到這書的名字,全身充滿了斗志。拿回家翻了翻目錄,這本書便成了如廁讀物,后來沒有看完,便被擱置。
坦白的講,我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縱使把所有人的勵志名言警句擺在我面前,我也不能很好的去消化。索性自己列了個Excel,把自己想做的沒做的,做了的但是感覺沒有做好的,自己的人脈資源,優缺點及現有的工作優勢,未來想要發展的方向等全部寫出來,通過X-Mind給自己做了一個“職業樹”,實施了一段時間才發現這才是我的“雞湯”啊!
韓寒在《后會無期》中說“聽過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啊,假如我一直喝那些雞湯而沒有任何可以輔助的行動,可能我現在還是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茍過且過,而我那想要的白色的A4L也會離我越來越遠。
一碗雞湯,不能組成一桌好席,更不能成就一個人的一生。
任何事追求“形而大”才是真正的雞湯,但你若想好好的吃頓飯,有力氣干活,那就再加點兒“硬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