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是我難讀懂的一本書。我不評論譯者的翻譯準確度。這本書的價值在于提供了不少思維工具,我邊查百度邊閱讀,下面按照我的理解,分享閱讀《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1-78頁的思考。
01
什么是有價值的工作?按照書中的意思應該是即解決有必要且能夠解決的問題。
但深入思考:什么才是有必要?彼得格魯克曾對有價值的工作發表過看法,大意是企業內部的是成本,外部的才是效益。管理的目的就是將企業打造成營銷機器,在外部市場上獲取效益。從這個角度上說,有價值的工作應該是能夠直接或間接讓企業在外部競爭中取得優勢的工作,能為企業帶來效益的工作。
上圖用矩陣無法理解,我認為還是用四象限表述更好理解。
明確有價值的工作后,如何提高效率?
按照書中的生產力公式:生產力=成果/投入的勞力和時間。這和吳軍老師的效率公式異曲同工:效率=產出/所做的事情。對于企業來說,成果和產出直接體現在經濟效益上,所以作者安宅和人給的建議是同樣的成果少做事,而吳軍老師的建議是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做最關鍵的事。
02
如何在解決問題之前,先查明問題?——先定義問題,確定解決問題的價值。
首先要收集信息,作者在書中提出了3點,要接觸一手信息、要掌握基本信息、不要搜集過頭或知道過頭。
這里主要強調一手信息的重要性。許多重要人物都反復提及一手信息的重要性,比如稻盛和夫: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現場。按照我的理解主要是因為二手信息容易失真。一是信息傳遞中失真。比如電視節目《王牌對王牌》的傳聲游戲,四五個人傳聲,到最后表達的意思已經面目全非;二是二手資料不可避免的摻雜個人主觀思想。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去解讀現場事實,由于觀念不同、或是語言不當,二手信息描述現場事實有可能存在偏差。
成為好議題的三要素:一是屬于本質性的選項,二是含有深入的假說,三是可以找到答案。
這里主要談談含有深入的假說和可以找到答案的理解。
書中給出得到深入假說的方法:用“新結構”理解所見所聞。有四種方式:找到共通點、找到相關性、找到群組、找到規則。這四種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找規律,對于兩個以上的多個事情,找到他們的共同點、相關性、劃分群組、構成規則等,去建立假說。
可以找到答案的假說,讓我想起了吳軍老師倡導的在邊界內做事。這部分只能通過學習基礎科學不斷積累。比如排序算法,目前的計算機排序算法已經被數學證明是最優的,不可能突破數學的界限產生新的更優排序算法。如果我們將議題定義是找到更優的排序算法。這議題無解。同時,如果不是聽了吳軍老師的分享,我也不知道當前的排序算法已經是最優的。所以,要獲知邊界,只能通過導師引領,或對基礎學科有更深的理解。
03
如何分解議題并組建故事線?——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或者空間劃分來組織故事,符合邏輯思維習慣。
分解議題可以采用“彼此獨立、互無遺漏”的“MECE”原則。我覺得對問題的分析,精英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精英有一套完善的方法論和問題分析模型,對問題可以快速套用模型進行分析,而普通人由于缺乏模型,對問題可能是混沌無感的。
所謂的故事線,按我的理解就是用邏輯語言去表述議題。書中給出了故事線的兩個模板。一個是并列“為什么?”一個是“空、雨、傘”。
并列“為什么”主要用于針對想傳達的信息,將理由或具體實施方法以“并列”形式列出,依次支持該信息。
“空、雨、傘”在書中的解釋是確認課題、挖掘課題、做出結論。但按我的理解應該是:分析目前所處的具體情況(觀察天空中的天氣情況),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烏云密布推斷將要下雨),擬定采取的措施(帶著傘外出)。
會日語的朋友,建議研讀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