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看到一扇房門,而在我頭腦中有著某種記憶。想要抓住門把手,但好像這么做記憶就會消失。為了不讓記憶消失我就快速地把門打開,結果還有一扇門。等我把這扇門也迅速地打開后,接下來就是玄關的大門了。我毅然決然地把門打開,一瞬間,那記憶就開始消失,于是我想要通過影像來將它呈現出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垃圾筐電影院》巖井俊二)
高一的時候看巖井俊二的《情書》,開始是喜歡里面的音樂:干凈、清澈、宛如涓涓細流的小溪,后來看到當博子發現摯愛的男友喜歡的是另一個女孩,她抱著畢業紀念冊突然哭了的時候,自己竟然也淚流不止。
關于青春時代青澀的戀情的故事情節,以及包含在毫不眩目的靜鏡頭語言中的深意,我毫不感到陌生。但幾十分鐘的身心沉浸,竟讓我涌起一股翻箱倒柜尋找舊物的沖動,那些散落在書架上的線裝書籍,那些少年時代的日記本,那些早已被丟棄到抽屜角落里的磁帶,都布滿了厚厚的塵埃。
此時的陽光正明媚,透過窗隙間溜進圖書館里,清風將窗簾不斷掀起,卻沒有了男藤井樹依靠墻的身影;空曠的山谷被覆上一層厚厚的積雪,博子跌跌撞撞地在雪地里一遍遍呼喊,眼睛同朝暉重疊的一瞬間,浸滿了所有思念與期許;女藤井樹的單純善良,是年少時因同名而帶來的重重誤會與煩惱,以及捧著那本《追憶似水流年》發現卡片后自己頭像的感動。導演特意舍棄了三個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是非非,悲歡離合,而把筆墨集中在對往事的追尋和回憶上,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電影結構文本。
日本電影具有詩意之美,它不是那種外向的男性氣質,而是女性的,富于感情的素質所形成的特色。它獨特的歷史,環海的邊緣,狹窄的國土,曲折的海岸線,塑造了這個櫻花國度。崇拜宿命論、神秘主義,熱愛自然又帶有殘虐性,用細膩的美感來表現這一切的不緊不慢的時間感受,巖井俊二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63年1月24日巖井俊二出生于宮城縣仙臺市,在橫濱國立大學就讀期間,他便開始了嘗試八毫米電影的拍攝。對電影產生興趣起源于18歲看了一部加拿大導演拍攝的日本電影《慶子》,電影講述了一個女孩和男友分手后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她在一個女性朋友那里得到了安慰,然后慢慢地,兩人的關系曖昧起來。但是最后,迫于父親的壓力,她還是選擇離開女友,隨意地和一個男人結婚。電影拍得有些粗糙,有點紀錄片的感覺,影片開始:女主角在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個男人摸她的屁股,這個場景帶來的觸動使巖井俊二至今難忘,甚至想要把這一場景搬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大學時參加的電影社團,有30多個人,但真正去拍電影的人卻很少,他們把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了聚會游玩上面。社團里有各種拍電影的設備,巖井俊二便經常借用社團里的設備去拍自己想拍的東西,前后總共拍了十部作品。他在大學里呆了六年,不過,第五年他又想去當漫畫家,便休學學了一年的繪畫。六年的大學生活里,他拍攝電影、學習美術、從事一些編劇工作,為自己今后的創作不斷儲備著知識。雖然各方面精通,看似一個電影方面的天才級人物,但他在大學期間拍攝的處女作《米娜傳說》卻并不被看好,他曾經這樣說道“我不是一個天才導演,我經過了很多的失敗,然后才慢慢培養出對電影的愛好。直到現在,我寫劇本時總是擔心,這些東西被拍成膠片后,會不會變成蒙滿灰塵的盒帶沒人理睬。我認為,用全部生命都不能拍一部最好的電影。”
在1987年大學畢業后便投身于電視行業,其后的幾年中,他一直從事MTV、廣告以及有限電視節目的導演工作,這階段所拍攝的大量的MTV和廣告對他日后電影的影像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直到1993年他為富士電視臺拍攝了兒童題材的電視短片《煙花》,他才開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并且由于他出色的編導才能,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破例把他評為當年的最佳新人電影導演,這是第一次非電影導演獲獎。電影中稚嫩的男孩、想要離家出走的女孩,“如果我邀請你,你會來嗎?”這場前往燈塔的“私奔”之旅,成為他們告白的重要時刻,他們向天空吶喊著:“我愛奈砂”“我愛三浦老師!” “我愛觀月亞里沙!” “我愛美少女戰士”...少年們的心事攤開在這個夜晚里,沒有任何理由的喜歡成為對那個青澀年紀的最好緬懷。
隨后他拍攝的電視短片《愛的捆綁》,不僅被搬上了大熒幕,而且還獲得了1995年柏林電影節的NETPAC獎。那句"愛是簡單的,而相愛是復雜的,抑或艱難的。"至今被影迷們所津津樂道,影片中的萌寶只有被那樣多的繩子緊緊的纏住,才能感到一點點安全,一遍遍的說,請你,真的綁住我,真的綁住我...很難相信這是同一年出的作品,愛的單純與極端,愛的清澈與糾纏,在巖井俊二的電影中反反復復,周而復始地出現。
1995年巖井俊二推出了第一部劇場電影處女作《情書》,整部影片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在優美抒情中蘊含的淡淡憂傷,主人公在此期間完成的漫長而艱辛的感情蛻變和升華,讓整個亞洲觀眾乃至歐洲觀眾的內心無不感動,成為日本電影在國際影壇第二次高潮的先導。關于“信”的設想源于在高中時期和朋友約好去看重拍的《金剛》,但在去的路上卻被公交車的后輪重重地壓了腳,那一天,班上的同學來看他,帶來了全班同學寫的慰問信,將茶色信封塞得滿滿的,后來他把這些信擱在了抽屜里,落了許多灰塵,直到十多年后,他正打算寫一部電影的初稿,想起了那個茶色信封,便迫不及待地打開抽屜,拆開信封。慰問信里有女生認真的筆記,寫著“一定要快點好起來”,看著慰問信,他思緒萬千,回憶著過去,便想到了一部有關“信”的電影腳本。
1996年是巖井俊二創作的巔峰時期,反映精神病患者為題材的短片《夢旅人》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記者評審委員會獎。隨后他又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第二部小說《燕尾蝶》搬上銀幕,一首《my way》貫穿在整部影片之中,這是一部關于YenTown和YenTown人的影片,人的卑微與渺小的情緒充斥其間,它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對人而言,金錢到底是夢想的目的,還是實現夢想的手段。《燕尾蝶》中的元盜們最初的夢想僅僅是掙一大筆錢,而夢想真正實現的時候,他們卻發現與付出的代價相比這似乎并不重要。《燕尾蝶》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童話,一個有關現代社會的寓言童話。這兩部作品被日本電影倫理委員會審查時都被定為R級,使得巖井俊二不得不刪減其中很重要的戲份,對于這樣的結果,他也只是一句“我倒希望他們把自己的電影全部評定為R級”的埋怨。但憑借著深刻的主題、復雜的故事以及演員們出眾的表演,《燕尾蝶》成為巖井俊二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巖井俊二喜歡拍青春,喜歡說青春,喜歡描述青春時期的各種狀態:暗戀、被愛、去愛、追夢、放棄到釋然。《情書》的白、《夢旅人》的藍。《燕尾蝶》的紫、《關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綠、《花與愛麗絲》的黃,以及《四月物語》的透明。所以當在語文課堂上讀到:
“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音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突然明白了卯月在心中不斷默念著的:武藏野,好像咒語般能夠給自己帶來奇跡。卯月騎著單車去看學長,拿著那把破損了的雨傘,一個人在櫻花下漫步,將自己一點點的竊喜都收著。60來分鐘的短片就像一首優美詩意的散文,所有發生的事件都像是四月般,柔和而又美好,天氣不冷不熱,陽光很明媚,
《彩虹少女》中想要制作電影的少男少女、《紐約,我愛你》中那個整日宅在家中的作曲家,《吸血鬼》中外表平凡實質卻是殘忍吸血鬼的年輕教師,雖然故事的情節發生不同,但巖井俊二描寫的主人公還是正青春的年輕人。楊德昌的《一一》《牯嶺街殺人事件》、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朱塞佩多納托雷的《天堂電影院》,相較而言,巖井俊二的作品更清新雋永,像是晨曦下的露珠、冬日里呼出的白氣,一杯可以細細品味的白開水。
巖井俊二出現在觀眾視野中依舊是:長發、休閑衣、球鞋,而他如今也54歲了。時光這東西很怪,看起來都只是滴答的一秒終,實則有著不同的長度,時光的速度和現在化程度成反比。不管是當年還在讀橫濱國立大學時的青澀懵懂,還是現在享譽亞洲影壇時的沉著淡定,他依舊在抒寫有關青春的詩篇,而他的作品也陪伴我度過了既漫長又短暫的青春期。從看他的電影、到看他的小說、聽他做的電影配樂,再到現在開始學習電影專業去看他畫的電影分鏡頭,感覺他更像是鄰居大哥哥般的存在,充滿才情卻又溫和謙虛。他現在依舊向往單純的感情,依舊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電影創作當中,而我們直到現在依舊能感受到他電影畫面里清新明快而又伴著淡淡哀傷的小情緒。
2002年,巖井俊二來中國參加上海電影節領取評委特別獎,在面對《南方周末》記者問的有關“好電影”的定義時,他是這么回答的“好電影應該能喚起人的想象力,這樣的作品才是偉大的。這種想象力是需要培養的,也是一種技術,比如魔術,怎么從袖子中變出鴿子,就需要你琢磨。”作為巖井先生的影迷,只能在此為他祝福,希望他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再次給更多的觀眾帶來感動,予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