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產生幻想,幻想產生創(chuàng)作。我想這個邏輯或許是成立的。
還有很多閑暇時光的時候是在本科,那時會思考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當時了解了一些互聯(lián)網(wǎng)知識,知道了一些技術,例如AR(增強現(xiàn)實) 、VR(虛擬現(xiàn)實)、 MR(混合現(xiàn)實),我覺得這些技術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人們帶入到真實的場景,讓人們在視聽體驗上像身處真實場景一般。但是,滿足了視覺、聽覺,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嗅覺,如何體驗到?
我覺得這是最難的地方,嗅覺,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這讓我想起了獨屬于自己的奇妙體驗。
我現(xiàn)在是一名研究生,專業(yè)是找金屬礦產的,需要時不時的去礦山上去采集數(shù)據(jù)。現(xiàn)在的礦山上條件雖然相比于以前好很多,但是依舊不能與城市相提并論(這或許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需要的)。我去的那個地方,電是用發(fā)電機搞的,所以一般只有晚上才會有電,手機信號偶爾也會斷掉,距離村莊相隔幾公里,所以在礦山上干完活之后會有大把的、久違的閑暇時光。因為手機也沒多少電,所以一般閑下來也不會看視頻之類的,當時找到消磨時間的方法是聽小說,記得當時聽的是“三體”(因為三體是付費節(jié)目,還專門充了會員)。打開喜馬拉雅,把音量調到最大,有時躺著有時坐在床上,因為帳篷直接搭建在地上,所以空氣中會有泥土的味道,在陽光的照耀下能夠看到塵土飛揚。
這樣的美好時光大概持續(xù)了一個月左右,之后回到了學校,開始了繁忙的學習生活,基本沒有時間再聽小說了。有一次晚上洗衣服,無聊之時戴上耳機打開了喜馬拉雅,播放界面還是當時的三體,點擊了播放按鈕。當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有幾秒鐘,我怔住了。在那一刻我似乎回到了礦山的帳篷里,那個場景當然歷歷在目,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味道,空氣中夾雜陽光與塵土的味道。
另一個體驗是寫東西的經歷。本科在較高年紀的時候,受一些作者觀點的啟發(fā),嘗試著用寫作記錄思考,鍛煉思維。記得當時寫東西一般是在晚上,在宿舍外面的樓道里,坐在用完的飲水機桶上,戴上耳機,放著聽不懂的古典音樂,開始寫東西,當時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寫點東西。這個習慣持續(xù)到了本科畢業(yè),上了研究生之后就忙碌了起來,寫東西的時間少了很多。后面有幾次寫作經歷,當我再次帶上耳機,放著依舊聽不懂的古典音樂時,我的感覺就像自己坐在宿舍樓道里的水桶上,人來人往,在嘈雜的聲音中,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味道。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當帶上耳機記錄一些東西的時候,我能夠靜下心來,或許某個時刻還能達到心流的狀態(tài),就像現(xiàn)在,坐在床上就像坐在水桶上一般。
那么,今后,我想找到這種久違的熟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