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刷微博,看見馬伯庸提過這本書,他說沒事的時候就會讀一遍《局外人》,默爾索身上散發(fā)著一種理性的“喪”,割裂與周遭世界的情感聯(lián)系,對任何事都不走心,只是倦眼旁觀。為母親守靈,全程沒有流一滴眼淚,打瞌睡喝咖啡抽煙。一口氣讀完了加繆的《局外人》,就好像獨坐于路旁一輛車里,望著路上車水馬龍熱鬧嘈雜,短暫地讓自己從紛亂俗世抽離開來,退守到自己的小巢穴里。
他殺人被逮捕,在母親的葬禮上喝咖啡成為審判重要依據(jù)
書的開篇,默爾索的母親去世了,他來參加葬禮,全程沒有流一滴眼淚。悲拗、傷心、難過,他一絲都沒有表露。我以為他在控制情緒,但讀著讀著卻發(fā)現(xiàn),對一切漠然置之是他真實內(nèi)心自發(fā)意識的流露。他只在意自己的意識,對外界的人、事毫不關(guān)心。一次偶然的不自覺的持槍殺人事件,他被審判,殺人動機與事件本身沒有成為控訴的主體。
他送母親去養(yǎng)老院、一年沒去看望母親、他不記得母親的年齡、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守靈時他打瞌睡喝咖啡抽煙、第二天就去游泳、跟女友鬼混等等等等,卻被拿出來大肆渲染,成為海灘事件的控訴證據(jù)。陪審員認為一個兒子在生母遺體跟前,不該喝咖啡。證人認為,他應(yīng)該在母親的葬禮上痛不欲生、肝腸寸斷。法官認為,這個人有一顆罪惡的心。盡管律師大喊,這個人是被控殺人,還是被控埋了他的母親?可無濟于事。
法庭上的局外人最終被判處死刑
整個過程,默爾索表現(xiàn)的像一個局外人,他被法庭外面報販的叫賣聲、兜售三明治小販的吆喝聲、外面的鳥鳴聲、有軌電車拐彎時發(fā)出的聲響所吸引,他甚至觀察底下坐著的人穿的衣服… … ,人們認定他預(yù)謀殺人,他說自己真的不是蓄意殺人,如果非要找一個動機,那就是陽光引起的(雖然我們知道他說的是事實,但人們都笑了)。所有的一切,對他都不是有利的。最后法官問他,你還有什么話想說嗎?他說,沒有。他被判處死刑。
臨死前與神父的崩潰會面
他拒絕接見神父,神父還是來了(與神父的部分,也是本書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面對神父的竭力教導(dǎo),他置之不理、竭力反抗,神父很努力的按照對待其他人一樣的做法對待他,他終于情緒失控,他大喊,如果因為一個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而被處決,那么其他一切的一切,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相信,跟默爾索這次會見,神父一定也崩潰了。
任何人,沒有權(quán)利哭她
書的結(jié)尾,默爾索的內(nèi)心是這樣的,感受到這世界如此像我,總之親如手足,我就覺得自己從前幸福,現(xiàn)在仍然幸福。為求盡善盡美,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獨,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圍觀的民眾都向我發(fā)出憎恨的吼聲。
有人可能會說默爾索怕是個傻子吧?不不,我覺得他是這本書里最清醒、最真實的人。他只是拒絕配合加入別人的游戲,拒絕一直撒謊而已。當(dāng)他的辯護律師讓他解釋在母親葬禮上自己的平靜、冷漠是因為在控制悲痛的感情時,他堅決的說“不,因為這是假話”。他不愛媽媽嗎?我覺得他愛他的媽媽!臨刑前,他想起的還是媽媽,“任何人,沒有權(quán)利哭她。”默爾索是一個感官至上的人,他只遵循生理的真實感受及世俗生活,像動物一般,活得很真實。他不愿用撒謊來簡化生活歪曲生活,他更不會輕易被外界或者輿論所煽動,所影響,他真的是一個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