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子夜》看到結尾了,《子夜》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應該還有很多的沒有交代的未來和結局,故事中很多人物也沒有發展的方向,很突兀地消失了,總體感覺意猶未盡若有所失,讓人很是迷茫、失落、消沉和期待,就如在風雨飄搖的子夜期待美好的明天:晨曦似乎會來而又遙遙無期,長夜漫漫思慮深重難以入眠。“子夜”就是半夜12點鐘。這是夜的頂點,是最黑暗的時候。但也是黑暗到達了頂點,下落向白天轉化的轉折點。這書名不僅指示歷史背景,也是故事意境。又看了《后記》、《再來補充幾句》、《子夜是怎樣寫成的》、《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提要》,茅盾先生寫這部書果然是想寫得更為全面宏大的(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企圖),包括三十年代農村的經濟情形,小市鎮居民的意識形態,以及一九三O年的“新儒林外史”,然而因先生身體原因,只寫了上海大都市的生活。
? ? 《子夜》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上海,在那個積貧積弱、民生凋敝、軍閥橫行、戰亂不斷、世界大規模經濟危機,帝國主義不斷加大對華經濟侵略的年代,大都市上海卻還是一派虛榮的繁華。有封建社會的遺老遺少、地主惡霸、民族工業資本家、買辦金融資本家,也有工人、學生、失去土地的農民、形形色色討生活的各路人等,這里是名利場,是欲望所,有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也有著爾虞我詐爭金奪利。這里是階級矛盾和沖突的爆發地,更是帝國主義搶占中國土地掠奪中國資源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前沿陣地。《子夜》中近百余人物是那個年代的國民群相,給我們描繪出一個宏大的三十年代大上海的社會畫卷,我們從各類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描寫也深入了解到那個年代的社會現實。從寫實主義角度來說,《子夜》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一部史詩級的長篇小說,瞿秋白先生這樣評價:“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應用真正的社會科學,在文藝上表現中國的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子夜》不能不說是很大的成績。”
? ? ? 在這部小說里塑造的人物中,最具時代和民族特點的應該是民族資本家代表人物吳蓀甫,人物深刻、明朗、生動、成功。他是上海裕華絲長的老板,四十歲左右,身材魁梧,舉止威嚴,野心勃勃、敢作敢為,他家底子雄厚,又留學歐美,有一套管理知識和經驗。他有理想,他試圖在家鄉建成“雙橋王國”,在上海灘實施規模宏大的“民族工業計劃”;他有威望,他是行業領導人物,是具有指導意義的資本領袖,是商界景仰的大佬級人物。為了實現理想,他幾乎天天沉溺在工作里:和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斗,和廠里的工人斗,和行業競爭者斗,和農民暴動起義斗……斗得忽略了妻子的感情,寡淡了親情,斗得人性冷漠,人心冷酷,人情淡薄。他深深知道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下民族工業沒有未來,他也無法擺脫無能混亂的政府和無序虛弱的國內經濟形式,更無法在買辦資產階級壓迫控制和軍閥混戰的破壞下健康自由發展。他必然是破產的結局。吳蓀甫的悲劇結局就是上世紀中國民族工業衰敗的結局。沒有強大的國家力量,民族工業是無法對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的,沒有獨立自主的國家,中華大地就將淪為帝國主義掠奪之地,中國人民不可能過上好日子的。百年之后,我們看經典,更堅定了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我們慶幸生活在現代的中國!幸福感滿滿!
? ? 除了吳蓀甫外,作者還塑造了買辦資本家趙伯韜、資本家杜竹齋、周仲偉、資本家走狗屠維岳、地主馮云卿、教授李玉亭、老腐朽吳老太爺、詩人范博文、新青年吳芝生杜學詩杜新籜等,還有一些民國女性形象很生動:林佩瑤姊妹、張素素、四小姐、徐曼麗、劉玉英、馮眉卿、朱桂英等等。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作者將具有時代特色的重大題材來表現重大主題,將眾多人物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出來,上世紀三十年代大上海一幅全面、生動的社會全貌圖呈現在眼前。
風雨飄搖漫漫夜,子夜始盡待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