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初二,早起朋友圈就是刷屏的小視頻——回娘家。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就從省親送禮開始。
中國最長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的大幕,從進臘月就徐徐拉開,千頭萬緒的準備工作直奔一個主題“萬象更新”,直至除夕,大年初一這兩日,節日氛圍達到高潮,之后,團聚熱鬧,送禮省親,來往走動,一直延伸到農歷正月十五,才算告一個段落。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再有未盡事宜以及紕漏之處,只要不出正月,就還算春節,盡可繼續打點,節日最長可延至農歷的二月初二——龍抬頭日,春節帷幕才徐徐落下。
仿佛一個敲鑼打鼓的拋物線,起初鑼聲鼓聲零落,疏而有致,爾后鑼鼓混雜,越來越響,越來越密,接近頂峰時鑼鼓喧天,載歌載舞,暢快淋漓,然后聲音又漸漸的矮下去,短下去,層次也越來越分明,直至最后那一聲“咚”地長嘆,春節才終于結束。
節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不用任何理由,你可以隨心所欲的送上各種祝福,送的人滿心歡喜,收的人貽笑大方,無管你們之前親密生疏,有無過結,也無管平日是否明爭暗斗,你高我低,這一天的祝福,都入心入髓,是極好的聯絡感情的機會。春節尤甚。
只是這幾年,隨著更多的科技產品走進人們的生活,傳統的禮儀習俗逐漸被淡化,人們追求越來越簡潔便利的生活方式(微信取代QQ并迅速普及就是個極好的例子),“年味”越來越淡,以致于人們大呼“我可能過了個假春節!”
記得小時候拜年,親戚之間傳情達意,都是面對面的,那時電話還不普及。春節期間,鄉間公路上跑的多是拖拉機,拖掛的后車斗上,坐著新衣錦簇蓋著棉被的女人孩子。嘴里白色升騰的哈氣,腳邊琳瑯的走親禮品,清寒的天氣擋不住喧騰的熱情。條件好的人家,騎摩托車走親戚送禮,不長的座位,前后擠滿大人孩子,座椅上垂下來的長腿短腿粗腿細腿之間,拖掛著各種禮品。走親送禮的場景,壯極一時。
后來,手機普及了,拜年短信漫天飛舞,群發的千篇一律的五律六律七律現代打油詩短信,詞藻工整華美,應口押韻,卻沒有新意,沒有味道,年味逐漸淡下去……關系要好點的親戚朋友,打個電話問候祝福一下,也如例行公事般,寒暄成分多于祝福的初衷。
再后來,你方唱罷我登場,智能手機一夜之間普及了。這兩年微信里群發信息拜年,朋友圈拜年演變成了常態化。往年,我的手機短信音從除夕開始就不停地叫,今年,居然一條拜年短信都沒有。
倒是微信里收到的群魔亂舞的群發拜年信息,多得我手機不得不清理了兩次內存,才得以正常打開微信。
講真,群發的祝福信息,你條條都打開看嗎?你記住了幾個給你送祝福的人?
去年的除夕,我收到“路路姐”的一條春節祝福信息,她給我的語音留言,在一大群雷同的煙花綻放的群發祝福信息里,顯得樸素又那么得與眾不同。她的語音留言,親切地喊著我的名字,有給我的兩個寶貝甜美的祝福,又有給我們全家的祝福。對于兩個孩子的媽媽而言,這樣的祝福,走心又接地氣,甜到了我的心尖上。去年的除夕拜年信息里,我只記住了“路路姐”的祝福。因為她的用心!
今年的新春祝福,我COPY了路路姐的做法,如法炮制,給我的朋友圈里的每個朋友(不是網絡上認識的朋友,獨家定制了一條語音祝福。有的朋友收到的可能是文字祝福,因為當時我的兩個年幼的孩子鬧著要吃要喝,背景音太亂,我就只好把語音變成了文字。還有可能遺漏了個別朋友,因為我總被孩子們打斷。在此說聲SORRY啊!
我的朋友圈大概有200多人,有各個年齡段的同學們,有工作后的領導同事,有因家庭和孩子結下的朋友圈,有遠近親疏各不同的親戚們,都是不同的時間段和空間段結交下的朋友們,我了解大多數人的脾氣秉性,家庭情況。看似不大的朋友圈,卻因隔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常來常往的親戚朋友,不過那么二三十個,許多人,一年也說不上一句話。我決定利用這個春節,真誠地為所有的朋友送去祝福。
事業心強的朋友,我祝福她們來年事業節節高升,生意蒸蒸日上;愛美的女同學,我祝她們容顏永駐,越來越美;有孩子的朋友,我把最真最美的祝福送給他們的小朋友……一樣俗套的祝詞,卻因我在語音里和文字里分別叫出了朋友們的名字而顯得那么情真意切。
我為朋友們送語音祝福足足花了一個多小時時間,講得口干舌燥,聲音沙啞,這還真是個力氣活!12歲的大侄子在旁邊看著,勸慰我道:“大媽,為了條祝福信息,你用得著這么拼啊?!”
事實證明,我沒有白拼。大多數朋友都真誠地回復我:“謝謝夢丹,這是我今年春節收到的最好的祝福。”我也非常感動,能把我的心意送到朋友的心里,欣慰!
春節送祝福,不是提倡大家要標新立異,而是要“用心”,用心的東西,在快餐時代已經很難得了,因為難得,也彌足珍貴。
春節除了送祝福,還要送禮達情。這里夢丹要提醒大家兩點:一是親戚朋友間,“禮尚往來”要當頭,二是,友情間,感謝要多于期待。
就在剛剛我打開電腦,要敲下這篇文字時,智能頭條的一篇文章攫住了我的眼球《團圓飯,為了幾百塊壓歲錢導致家庭關系破裂》,瞧瞧,你的所得和付出,你也許認為無足輕松,不足掛齒,可是很多人心里,算盤撥的清清的呢!
我家二旭是去年出生的,要過年時,給兩邊的孩子們準備新票子做壓歲錢,老公對孩子們驚呼:“哈哈,今年的壓歲錢,咱家終于和你叔叔家找平啦!”(孩子的叔叔家兩個孩子,年齡都比我家的大,以前過年,我們給他們兩個孩子的壓歲錢,他們給我們一個孩子的壓歲錢)
是老公在乎每年多給侄女侄子的那兩百塊錢嗎?不是!他大大咧咧,根本無心計較這些。而且老公和他弟弟感情很好,我們兩家走動也非常緊密,平時老公和他弟弟天南海北的走,香港的糕點,趙縣的梨汁,深縣的蜜桃,桂林的桂花酒,天津的麻花……各地特產,買回來都要往對方家里送,嘗嘗鮮。收獲和給于之間,早就無法計算。
但是,長時間的收支不平衡,即使是親兄弟,即使是不在乎,也已經被看在眼里。
一個女性朋友,她上有一姐姐,下有一妹妹,姐妹三人,只有她嫁到了市里。姐姐妹妹常常攜夫帶子來她這里叨擾,不講禮數,不知來和往。起初,這位朋友精心招待,每次姐妹們空手而來,返鄉時,朋友大包小包的禮品悉數打點好。但是時間一長,朋友也多了垢語,她跟我傾訴:“都是我的親姐妹,要我怎么說?!我也是有家有業的人,可她們都以為我在城里生活多么輕松呢?只知索取,不知回報,連我的難處,問都不問一聲,連一點土地里長的東西都不知給我帶……”
今年的春晚,馮鞏和林永健在小品《信任》里又喊了一遍那句我們了熟于心的俚語“親兄弟,明算賬”,又一次提醒我們,對于自己的付出,忘掉!對于別人的付出,記住!并做到基本持平的回報,常來常往,不凌駕,不虧欠,不仰望,這才是禮尚往來之道,這才是長久的交往之道。
還有一種感謝,別人出了力氣幫了忙,你真心想用禮物表達一下心意。那就隨著你的心去感謝,但是要謹記,你的目的只是感謝,而不要有更多索取的企圖!
有一個做輔導班的老師,她班里的一個女學生,剛來時,成績差,習慣壞,為了這個女學生,她傾注了比別的學生多幾倍的心思,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成績果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學習狀態也大有轉變。春節,女學生的父母拎著禮品來家里感謝。看的出,孩子的家長對老師赤誠的感謝,但是家長話里話外的期待,讓這位老師不敢收下丁點的“感謝”。這位朋友對我講:“若是感謝,我收下,也算是對自己一學期來努力的告慰,可若是期待,這沉甸甸的責任,我不敢接啊!……”
寫到這里,你能明白夢丹的良苦用心了吧。禮儀之邦的我們,在春節這個重要的節日,一定要用真心真情以及正確的感謝方式,對我們生命里經過的人表情達意。
寫在大年初二的告誡。今天看到還不晚,轉給你需要的朋友們吧!
節后第一篇,再次恭祝我的親朋好友們闔家幸福,萬事如意。2017,有你攜手,道更寬,路更廣!景色更宜人!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