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樊登讀書會講到新書《父母的語言》,我覺得會對我的幫助特別大,寫了一頁總結(如下圖)。
之前一提到搶跑,大伙的印象是給孩子搶學位,后來受到系列大咖的文章洗禮,覺得孩子的起跑線其實就是父母,這個起跑線是要大人們先跑,而不是催促著孩子向前沖。3歲前教育能力可以影響到終生。
這次文章更是激進,孩子的起跑線不是昂貴的學位房,而是愿不愿意花時間陪陪孩子說話,陪Ta成長,給Ta奠定堅實的基礎。
提到孩子哪一階段重要,大伙意見不同,各說各的理。
羅振宇在16年一期節目《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指出美國社會階層分化明顯,最主要通過的方式是教育分層固化現有階層社會。提及美國三種階層培養孩子的模式,中產以下通過嚴格學校教育使孩子獲得大學錄取找到謀生的技能,孩子的成長主要依賴學校;中產階級通過素質教育,兼具學業優異,全面化的提升孩子能力,主要通過家校合作,讓孩子成為工藝品被社會挑選;上層階級學校通過培養孩子的判斷力,決策能力,從而達到培養目標,孩子未來主要由家庭決定。
國內由于經濟、社會、技術發展,目前正在朝這個發展方向前進。
我目前的工作是課程顧問,做的是銷售工作,最近有件事情讓我郁悶
我的前老板,現在是某地產公司三家店的老總,我對他及他家人挺熟悉的。給他介紹了3歲2個月大寶的國際托班,1歲3個月的小寶早教課程,價格在他接受范圍內,但是他老婆因為帶娃跟家務以及距離有些遠(其實走路20分鐘以內),他沒空幫忙帶娃,所以決定還是都不報名,而且是打算她自己帶兩娃。
以前是我試圖說服他的說辭:
我家小寶是按照第一批會員繳費早教跟國際托班的,因為我不確定我會一直在這家早教機構做下去。其實即使兩個孩子都報名了,對我的業績影響也就幾百元。課程說明會當天上午的價格早已經沒有,差價跟優惠方案差太多。大寶的國際托班價格沒有差別那么大,原來的優惠也早已經不見了。
就像買房子一樣,能夠得上的09年沒有買,12年15年都不買,一直蹉跎到18年底,已經基本買不起房子。現在的早教托班還夠得著,過多一年想找好的幼兒園,都要面試,那就算了在家附近上一個。小學呢?徑貝小學99%都是非深戶的租房住,這樣的環境要靠孩子突破階層,那真的是太難了。
我見過幾個家里收入一萬以內的但是孩子讀坪洲小學,我一個好朋友做淘寶小店家的,也是潮汕人,她把戶口搬過來深圳買了個小房子以租抵供,孩子在深圳成長,鋼琴比賽還進入廣東省級比賽。因為我們是特別熟悉的朋友,所以我覺得有責任再次提示:過了這村就沒這店,過了時候再等待開花,確實要難很多。
現在我還不知道說服他沒有?還在做最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