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南華早報》上看到一篇文章:《中國的年輕人不止躺平,還在擺爛》。文章引用了復旦大學一位經濟系教授的話:如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開始聲稱自己在“擺爛”,將會不可避免地擴大消極心態的傳播。評論區兩極分化,有的認為面對蕭條的經濟,每個社會都有這樣一批年輕人在通過類似“躺平”的宣言來舒緩壓力,有的則認為是年輕人不愿努力,如果努力肯定會過得更好。
我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全世界范圍內,頹廢的年輕人早就屢見不鮮,從美國的“迷惘一代”,到日本的“平成廢宅”,中國年輕人只是在家躺著,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自己,算是非常文明的做法了。至于第二種說法,我想說,年輕人已經夠努力了。從小到大,千禧年的孩子們就面臨著逐漸增加的學習壓力。我小學算是比較輕松,但越往后讀越感覺到整個社會對學生施加的壓力越來越大。在我小學時,某位表哥表姐上了大學還算是大事,然而現在,連研究生都顯得廉價。經濟的快速增長讓文憑一再縮水,也把普通人的努力貶低得一文不值。孩子們經歷了遠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壓力后進入大學,本以為可以歇口氣,卻發現一切推翻重來,擺在眼前的是更多未知的難題。而且,這些問題連補課奧數也解決不了,從小鎮做題家這幾年受到的嘲諷就可見一斑。
我們努力地刷題、背誦、考試,最后卻發現這一套沒用,我們還缺少社交技能、審美能力、決策技巧、領導能力、戰略眼光、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意識,看看企業招聘公告就能知道,學校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要的人之間差距有多大。我們帶著高中畢業昏昏沉沉灌滿知識的大腦進入大學,卻發現要在四年之間培養這么多從未培養過的軟技能,還沒有任何的指南培訓。習慣跟著老師學習的我們這下傻眼了,該怎么辦?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我們著急地兩手亂抓,在知乎小紅書上浪費時間,看看他人的優秀事跡羨慕不已,看著自己“糟糕”的境況焦慮不安。我們也想努力。小鎮做題家的棍子打在身上,不是一般的疼痛與委屈。
如今又是疫情,我們削減頭皮想要進的企業公司不招人了,該怎么辦?或許只能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下海經商,但看看眼前的經濟,大廠都撐不住,我們做題家可以?
其實,自嘲在“躺平”的年輕人,可能在小紅書上刷的“提升”攻略比誰都多。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宏大的個人成功敘事了,那就講講笑話吧,聽聽脫口秀,把個人簽名改成“擺爛”,與自己和平相處,笑看那些野心與神話。簡簡單單地,活在這個荒誕神奇的世界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