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導師之路
—“我看見了你”
? ? ? ? 讀了“泰德的三封來信”,本來想把題目定做“關系的互相成就”,但是思量再三,感覺里面內容給我帶來更多心理層面震撼的是“我看見了你”,就像前幾天看的“阿凡達—水之道”里的父親杰克對一直不認可的小兒子說的“我看見了你”那一刻的動容和感動以及愛的重新流動。
? ? ? 就像文章中的剛開始的湯普森夫人,我們大多時候會根據孩子的行為表現對孩子做出簡單的判斷,判定這個孩子是“好”是“壞”,是“上進”還是“不思進取”,因為我們太急,我們太快,我們太想一步了解、判斷、解決問題,由此我們被產生的各種焦躁情緒裹挾,以至于蒙蔽了我們的理智,導致了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探尋行為背后的需求和情感,去探尋形成這個表面背后發生的原因以及各種可能性。
? ? ? “我看見了你”就是我能夠靜下心來,保持一個“臨在”的狀態,不加評判,眼里看到的是一個純然的“人”,而“你”在“我”這里可以放下防御,可以有足夠的安全感去表達傾訴,讓“我”去傾聽,而我也有意愿,帶著一顆敞開的心去聽并接納“你發生的所有”。
? ? ? ? 當我看見了你,而你也正好感覺到被看見,那么愛就開始流動,愛與被愛同時發生,關系的互相成就也隨之出現了,我的容器變大,感受到了被需要,而你感覺到你的價值,你的重要性。
? ? ? ? 回溯過往,35歲之前,我做的每件事好像都是在努力要“被看見”,證明我的重要性和價值,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和沒有被確認的,我終我三分之一生去重復證明,直到在35歲的時候因由親子問題走進了心理學,開始反觀自我,去探究自己行為背后的深層動力和原因。
? ? ? ? 一路走來,困難重重,從起初知道規律但是并不深解,蹩腳的使用各種方法和技巧,記的剛剛學習親子教育知識后,在與大女兒溝通前,得需要先把步驟和語句語式在腦子里打幾遍草稿,然后再去說,有時候中間還忘詞,一步步的走到可以“寓有形于無形”,不需要再去記憶方法和技巧,甚至于有了創新,能靈活的根據各種情境下,使用屬于自己親子關系的方式方法。在規律運用的越來越嫻熟的同時,逐漸的能做到“看見”自己,也“看見”關系中的對方,看到表面背后深層的東西,情緒變的穩定,性格變的柔軟,處理事情的方式變的靈活,人也變的平和了,在遇到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時,出現情緒時,能首先去探究自身出現情緒的原因。
? ? ? 決心成為一名心理導師,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就自己。
? ? ? ? 愛與被愛是互相成就。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