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也許是突發奇想、也許是蘊釀已久,2017年1月18日,我和年輕的老朋友Angela飛往倫敦,再轉道Chichester。此去并不是單純的短暫旅游,而是長達幾個月的語言學習。
要知道我已是知天命之年,她尚年輕且從事外貿工作。當然如果不是女兒在那里學習,我們也是不會去的。想著能常常見到女兒,又能學習語言,豈不是兩全其美。
這個年齡學習語言,其實是困難的。記憶力這個東西真的不能和年輕人比,反應能力以及理解力更是不能比的。那許許多多的單詞,仿佛深埋海底的霓彩珊瑚,飄飄悠悠的美麗而又難以捕捉。四個月,我不知道能學習到何種程度,對于無法確知的事,我選擇了沉默。
(二)英國,我們來了
1月的英國倫敦是冰冷的,一下飛機便感到了,徹骨的寒風撲面而來。好在英國人的守時是出名的,預定的接車司機早已等候著我們,一路上還偶遇醉美晚霞,心情好激動啊。經過近3小時的車程,終于在沉沉夜色中抵達了Chichester 學院,這個我們即將開始新生活的地方。說是夜色,其實也只有8點多,但整個英國已經籠罩在漆黑一團里。
與此同時,女兒搭校車從Chichester大學趕來。蒙朧中,看到我的寶貝推著行李箱過來,她是給我們送衣架、被褥之類的。我急忙跑過去,一把把她摟在懷里,那熟悉的味道讓我仿佛回到了從前,那個依賴我的小肉球啊,讓人怎么都親不夠。
宿舍不大,但基本設施都有,床、床頭柜、書桌、衣柜、洗手間,廚房是要share的。雖然不能和家比,但這就是學生生活啊,簡單的快樂。
晚上女兒和我擠在一張床上,她覺得擠,我卻高興的不行,緊緊緊緊的抱著她,好像她小時候那樣,感受著小寶寶對媽媽的依賴、聞著她特有的醉人的香味。那一夜,何其幸福啊。
第二天早上,女兒和我們一起到學校餐廳共進早餐。餐廳大大的,桌椅板凳各種色彩,排列的整齊有序。吃慣咖啡面包的我,覺得還不錯。但對于Angela,可能就不太習慣了。
因為課業及論文的壓力,女兒趕上午10點半的校車回去了。望著她的背影,心里很是不舍,同時還有那么一點失落,感覺孩子大了,有了一雙向往自由的翅膀,想掙脫出來,飛……。
車站就在學校門口,我們穿著厚厚的棉衣,很快就走回了宿舍。老天爺還真客氣,雖有瀟瀟寒風但陽光燦爛,湛藍如洗的天空、古老的大樹以及古樸的英式建筑,一切都是那么新鮮和美好。
好了,就要開始新的生活了。人過半百重新上學,這是多么有趣、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啊!
(三)關于學習
回來近半年了,想想那段時光,真是又美好又遺憾。可惜人是無法倒著活的,一切只能當作經歷了。
初到學校,自然是要進行測試,根據成績確定你可以讀的級別。非常不幸的是,電腦故障,苦著臉做了半天,成績卻不能馬上顯示,老師簡短對話后就把我分到了中級班。
正式開課那天早晨,我和小Angela興高采烈地,沿著宿舍門前的小路很快就到了教室。我們驚喜的發現,雖是寒冬,草坪上卻長滿了綠油油的小草。
她程度高一級,教室在三樓,我在二樓。進去后我還是有些意外,說好的成人語言課程啊,怎么全是小孩子?
主課老師一男一女,學生是青一色的日本孩子。
男老師自稱:大面,在中國湖北廣東一帶教過英語。
女老師:Carolina,波蘭人,在重慶教過英語。
另外還有一些輔課老師,記憶最深的是一個三十左右的女老師,每天都風風火火地,上課好像打了雞血,語言速度絕對是迅雷不及掩耳,哇哇哇講完,她累了,你也傻透了……。
還有一個信仰基督的女老師,上課次數不多,但有兩件事讓我記憶猶新。
一次是她要講網球王子阿加西的故事,但這篇文章已經有兩個老師講過了。當她聽說后,臉上一陣紅一陣白,看的出她努力地抑制著自己的情緒,最后她顫聲說:通知我講的,昨天我背了一天的課…。
第二次就滑稽了,上課時不知怎么扯到了基督教,那是她的信仰本無可厚非,但是忽然她就異常激動起來,還說孩子也是基督賜予的。總之她臉紅脖子粗哇啦哇啦講了一大堆,我旁邊的日本小女生嚇得哭了起來。然后這件事情搞大了,過了不久這個女老師就離職了。
好了,回到我們班的日本孩子吧,她們頗有中國學生的風格,一個個乖乖的,上課難得主動發言,點到名字,回答問題也是小小聲,很難聽到她們說什么。他們的發音有些特別,沒有音調和節奏,完全像是生硬的讀拼音。印象最深的就是寒八嘎,聽了很久才明白,原來是漢堡包hamburger 。
大面極盡全力地,想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但常常的,盡管使出渾身解數,最后他還是無奈地聳聳肩,以自己尷尬的笑聲,結束他的努力。
相對而已,carolina就自如一些,她那靈動的大眼睛,左轉轉右轉轉,一直燦爛的笑著。
而我,傻傻地,居然絕大部分聽不到也聽不懂。
記得2007年,我也在華爾街讀過一陣英語,就是在那里認識的Angela。那之后除了陪女兒去英國短暫停留,就基本沒碰英語。那些學過的東西啊,就像遠處的風一樣,飄飄忽忽地不知去向了。
幾天后跟大面進行了簡短交談,他說,這期的課程接近尾聲,可能會比較難。下周新課開始,應該好些。
此刻我們才明白,課程是循環的。而我們居然從尾聲開始,然后進入一個正常循環,再讀個開始~就結業了。
每天早上八點多起床,準備早餐,快速吃完,趕到教室,九點十分開課;
中午只有一個半小時休息,因此一下課就趕往subway 買三明治,急匆匆地跑回廚房,燒熱水。吃完趕緊躺下休息一下,就又要趕去上課。
下午3點下課,回到宿舍,躺一下,復習。
晚上六點煮玉米洗番茄,吃完,復習做作業。
不得不說,熱切盼望了很久的學習,更多的是煎熬。離開學校太久,難的不是捆在教室不能動彈,而是有太多的生詞迎面砸來。對那些一直在學習考試的學生不是生詞的詞,對我卻是完全的生詞抑或似曾相識的單詞。一天下來,感覺有一萬匹草泥馬在腦袋里鬧騰著、跳躍著、攪和著。
上課的時候,聽不懂的就問旁邊的孩子。那些年輕后生,真是可愛,不厭其煩地幫助我。好在一入學我就介紹了自己,以及來讀語言的原因,不然他們一定會奇怪,奇怪這個年齡了,為什么要遠渡重洋受這個罪。
很快,新一輪課程開始。這次的主課老師是海倫,一個高高個子、很有風度的女老師。
課上了幾天,我發現自己依然稀里糊涂的。心里焦急萬分,又不甘心換到初級班。就這樣苦苦掙扎著、堅持著。現在想來,這是極不明智的。拔苗助長,只能是自食其苦。
而Angela也同樣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她們班的同學,普遍程度都高。她是個好強的姑娘,天天和時間賽跑,從早到晚不停的學啊看啊。
在強大的壓力之下,兩個人身心俱疲,有幾次都覺得熬不下去了,但我們互相打氣,咬牙堅持。眼見著,二人日漸消瘦下來~。
新一輪學習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塞浦路斯、瑞士、法國、日本、香港、德國、西班牙、荷蘭~,仿佛一個小聯合國。
不同國家的人,發音也是千奇百怪。塞浦路斯的小伙子,非常聰明可愛,理解能力很強。但他吐魯吐魯的卷舌發音,直到他離開,我都覺得痛苦無比。
由此我非常佩服那些老師,無論你什么發音,他們都能聽的懂。Angela說,如果洋人拐彎蹦出幾個中國字,我們也可以懂。想想也是哈。
下午的課,似乎沒啥收獲。那些年輕后生,總是吵嚷著要看電影聽音樂,要么做游戲。開始我覺得也無妨,但天天如此,頗有浪費時間的感覺。
正巧,瑞士女孩說要申請去旁邊那個教室的課。法國的leila也告訴我說,她們就在旁邊那個教室,主課make老師非常的棒。于是我趕緊申請,海倫老師也積極的幫助我找負責人,于是我順利轉入make班里。而瑞士女孩就沒那么幸運了,直到另一個循環開始,她才轉進來。
確實,make老師,高高壯壯的英國男士,濃濃的英國腔調極富感染力,無論多么艱澀的語法,讓他講來,茅塞頓開。上課時,他的眼睛始終關注著學生,通過學生的不同反映,掌握教學的節奏。不得不說,他簡直就是為教師這個職業而生的人,或者說他是天才的教師。他的課上,大部分我都能懂,雖然到了最后階段,那些艱深的知識、晦澀的詞語我無法理解,我還是要說,太愛他的課了。
可惜,此生恐怕只有這一次。
課程在5月12日全部結束(因為女兒本科畢業可以放假回家了),雖然有很多不舍,也只能說再見了。而我的英語水平昵,進步是有的,但是,不得不說還是那么的差強人意。畢竟一種語言,幾個月是遠遠不夠的(太多假期,實際上只有三個月)。哪怕是一個小孩子學說話,也是要很長一段時間,更何況一個離開學校三十年、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日漸衰退的人。費牛勁背的單詞,轉眼就忘記了,這真是一件遺憾的事情啊!
歡送party上,荷蘭姑娘們特地做了ppt,展示和介紹她們的國家。而我沒有經驗,不知道有這個環節,只好從電腦中找出一些中國食品來介紹中國。期間我聽到座位上那個胖胖的荷蘭姑娘說;中國很臟!我沒有搭理她,因為她的無禮。確實我們國內很多地方環境污染,但我們也有很多非常美、非常干凈的地方啊。
也有同學提到獨生子女政策,這是他們人口稀少的國家的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對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人口密度已經成為負累,這也是不得不采取的、暫時的極端措施。
也許是覺得中國有太多問題,由此老師問:你最想在哪個國家生活?你愛你的國家嗎?我說:我當然愛我的國家,無論怎樣都愛,因為那是我自己的國家。真的,在英國的日日夜夜,才深切的體會到,自己是有多么的愛國,發自肺腑的愛。
(四)關于飲食
英國的黑暗料理,世界聞名。太多的人,抱怨譏諷英國的飲食文化。不過我還真沒覺得那么差,甚至還覺得在英國吃的不錯。
起碼它們的原料相當的地道,比如:番茄,玉米、蘑菇,各種水果,真的吃到了小時候的味道;
牛肉,不要太好吃,做成肉丸煮湯、打火鍋,鋪在蘑菇上香煎,都是相當的美味;
大龍蝦,又便宜又新鮮;還有元貝、青口,非常鮮甜可口~
以至于剛回國的那段日子,吃什么都不香,因為我們這里的菜、肉、水果,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讀書的日子,是緊張的,我們沒可能天天煮飯。女兒過來的時候還有周末、節假日也是會炒菜煮飯,或者電飯煲煮火鍋、包餃子、包餛飩、煮面吃。
Angela還真是一個小能手,來自重慶的她,川味火鍋還有麻辣抄手做的相當的好。以至于我回國后,也會按照她的方法先把油燒熱,澆在備了蔥姜蒜的小碗里,她說這是酥一下。
周末或假日,我們也會出去轉轉,放松一下緊張的情緒。不認路的兩個人,自詡去探險,在英式建筑群里流連、在一望無垠的田間徜徉,然后在外面餐廳歇息吃飯。洋人的食量確實大,我們每次點一份主餐,share,加上前菜、面包,喝點啤酒,也就差不多了。
有時候點一份,我也有點不好意思,有時候也不一定夠,不過她說不餓,我也就算了。這樣也好,控制食量才能控制體重,尤其對我這個年齡的人,消化能力已經下降,少吃減輕胃的負擔,其實是件好事。
英國也是有各國美食的,法國的、墨西哥的、日本的、意大利的、英國的,我們也都品嘗了,大部分都覺得不錯昵,她說你太會點菜了。
當然還有中國的,除了價格貴,尤其是端午節的粽子,那不是一般的貴。
(五)關于天氣
英國天氣確實有趣,像極了壞脾氣的嬌小姐。忽雨忽晴,一切只在一瞬間。
我們一月過去,對我那是相當的冷。想著就這一次,我把家里不要的舊大衣穿來,保暖還行,就是太難看了,我稱之為奶奶的棉袍子,后來實在不喜歡,就扔進了學校垃圾桶。
年三十和女兒還有她同學,約在離Chichester最近的brigton吃四川火鍋。這是我們來英國后,第一次離開學校到其他城市。跟著女兒出了火車站,遠遠望去,一排排的英式古建筑,遼闊的海平面,黛青色的云朵一團團的翻滾,煞是好看。可是冷啊,到了海邊更是刺骨寒風,我把帽子、圍巾緊緊的捂著,還是覺得耳朵凍的生疼。
關于冷熱,真是人各不同。聽英國留學家長群的家長說,她的兒子在brigton就一直單褲。我的媽呀,佩服、佩服!
除了風,自然還有雨。不過英國的雨,就有點像任性的小孩子,說下就下,轉眼又停,所以走在路上,幾乎沒有人打傘。因為撐開又合上,合上又撐開,還不夠費事的昵。好在雨都不大,忍一下就過去了。
當然也有下大的時候,或者下起來沒完,那就必須打傘了。這不,從我們來到布里斯托,綿綿細雨就一直纏繞著我們。Angela只好到運動商店,買了一把質量很好的手柄傘。回到民宿,她掛在入門掛鉤上,以為臨走時方便摘取。我說還是放在咱們房間門口吧,小丫頭說不用那么麻煩,還要爬樓梯。結果悲催了,真的忘記了~。好彩的是,后來的旅行中,天氣都不錯,算是便宜了那個房東。
當然英國也常常有晴天的,我們從一月到六月,歷經了英國春暖花開的全過程,真是幸福啊。湛藍如洗的天空、烈焰紅唇般的晚霞、千姿百態的白云、碧綠澄澈的海水、黃澄澄的油菜花、一望無垠的綠草地、漫天飛舞的梨花、櫻花、桃花~,哎呀,真是美不勝收、令人驚嘆!
更可貴的是,英國的建筑和樹木大都歷經風雨,隨處可見百年古樹和房屋,使得整個英國古樸典雅而又高貴大氣。
不得不說把一切推倒重來,看似飛速發展,其實是一種短視,既破壞了歷史也付出了更加高昂的代價,為了所謂的政績,浪費納稅人的錢財,更肥了某些人的私囊。
學校的老師們也多少了解一些中國的情況,關于這些,她們驚愕的直搖頭,為我們的那些古跡,那些世人眼里的寶貝被毀滅,痛心。
(六)關于英國人
英國五個月,其實主要住在學校。英國除了倫敦大都市,人都不多,尤其是Chichester,仿佛世外桃源,清凈而美好。但學校里的英國人,還有旅行途中遇到的不多的英國人,也讓我對英國人有了些些接觸和了解。
也許是性格使然,又或者語言能力有限,我是不太喜歡主動和生人說話的。而Angela人小主意大,為了練習口語,她主動和人搭訕;到了博物館,她不止眼看,還琢磨出各種問題,和工作人員交流。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學習,她也鼓勵我去問問題。
這一路走來,我們最多的是在火車上和陌生人說話,更多的是老人。不知道是不是英國老人太寂寞了,你要主動,她們就滔滔不絕的和你說上好久的話。而我們有啥問題盡管拋出,她們會非常熱情的解答。
到博物館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那里的工作人員都非常的敬業和博學,無論你提出什么問題,他們都盡量的解答和解釋。態度謙和有禮,儀態優雅大方,令人如沐春風。
不過更多的時候,車上沒啥人,遠遠的只有稀稀拉拉的幾個人,也就搭訕不到啥人。
火車上我們結識了馬格麗特女士,她精致的妝容,水晶耳環一閃一閃的,非常迷人。原來她住在brigton,坐火車去和閨蜜相會。她說她是個教英語的老師,還兼職在博物館里做事。后來我們去brigton玩兒,她陪了我們整整一天,還帶我們去她兼職的博物館免費參觀,當然我們也請她吃了價格不菲的英式早茶和日餐。
后來我們文字聯系,知道她結束了英語課,全力以赴照顧生產的女兒。在我的印象中,外國人是不會幫孩子帶孩子的。她說,不,我們也要幫助孩子們,我們愿意幫助,而且享受這種天倫之樂。
你看,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真是有道理。我們印象里的很多事情,都不一定是真實的或者全面的。國內瘋傳的外國人一到18就離家,獨立自主的概念也不是全部的。前面提到的英語老師Carolina的妹妹就是個例子,她至今都賴在父母家,離婚帶個孩子啃老。
不知道是不是英國人生來如此,還是因為經濟發達沒有后顧之憂又受到良好教育,遇到的英國人基本都是那么熱情友好,遠遠的迎面走來,都笑容可掬地主動打招呼,好像你是他的遠房親戚。無論他是習慣還是假惺惺,我都感到快樂,覺得這個世界好溫暖啊。
我們在英國牛津中餐館里遇到了同胞,我也習慣性的主動微笑,想打個招呼。雖然很多人說英國很多中國人,事實上我們只有在牛津和倫敦遇到些國人,所以我好興奮啊。但是,一個旅游團的幾十人,都冷冰冰的、漠然地眼神,讓我閉了嘴。而旁邊桌上的香港年輕人,起勁的在嘲笑內地人,包括我們的語言和習慣。這些被英國殖民統治N年的香港人啊,以為她們是英國人吧?
不過回來之后的經歷,也讓我對英國人有了一些看法。比如女兒因為遲到兩天,被迫放棄原來的王牌專業,而改學另一個全新的專業,態度之生硬聞所未聞,完全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我們在Chichester學院的住宿押金,雖經五個月的不懈努力,還是沒有回到我的賬戶上。
當然,在英國工作的人,也不一定就是英國人;無論哪里人,都有好有壞,這也是正常的。
(七)關于同學
說是成人語言學習班,其實絕大多數還是備考大學的孩子們,所以見到真正的成年學生那是少之又少,大概也就4、5個而已。
法國蕾啦
一個貌似有著拉丁血統的法國女人。她熱情奔放,性格好爽,有極強的社交能力和超人的記憶力,和學校里大部分老師和同學混的熟絡。
瘦瘦高高,風韻十足的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寵她的老公、如花的女兒、帥呆的兒子。因為工作需要,她女兒又在英國,所以她來這里。非常牛的是,來之前她已經讀了大量的文字,加上英語有些詞匯來自法語,她的詞匯量非常強大,加上她的聰明努力,成績棒棒的。
小小遺憾的是,她的口音非常濃重,卷著舌頭打著嘟嚕,讓人好受折磨。
最有趣的是,她非常直率,想怎樣就怎樣絕不委屈自己。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同學做義工,幫助學校布置會場,還說可以同當地英國人聊天。而學校方面的兩個老師,根本沒時間或是興趣陪我們說話,只是讓我們做苦力活,搬桌子挪椅子。于是雷啦毫不客氣地說,我不干了,再見!而來自東方的我們,真是不好意思走,只好堅持。第二天見到她,我們都笑了。
有她在課堂,有時是一種快樂,有時又成了折磨。也許是西洋人的風格,她非常活躍,發言特別積極,你還沒反應過來,她已經哇啦啦說了一堆,然后哈哈大笑到不能自持。也有時老師還沒講完,她就搶著說,一直說到老師和同學都撇著嘴、翻著白眼,等著她閉嘴~
德國伊萬
她已經是奶奶籍的人了,因為親家在Chichester,所以她跑到這個學院來學英語,希望以后能更好的和兒媳還有孫兒們交流。真是好有愛的老人啊!
又是因為家里的緣故,開學三周她就回德國了。她發音非常漂亮,基本聽不出什么口音,清晰而又準確。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剛進校不久,學校付費西餐的活動中。她坐我的左邊,蕾拉坐在我的對面。
我們沒有同班過,但學校組織的幾次活動都遇到了,比如:手工制作、briton一日游,農場半日游~
也許因為知道她是德國人,她晶亮亮的像鉆石一樣的眼珠,總讓我想起希特勒,也是醉了。
西班牙佛利薩
看上去三十多歲吧,大大的眼睛、深陷的眼窩、瘦高的個子。她是后來的學生,因為蕾啦走了,我們才坐在一起,于是有了一些交道。她說她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來學英語。她結婚了,但沒有孩子。
她也是聰穎好學之人,每一次做練習或游戲,她都是第一名,太牛了。
土耳其女子
看模樣應該三十左右吧。在大家的印象中,伊斯蘭教的女性都是非常保守、羞澀的。但她不是,上衣總是短短的露著肚臍,褲子緊緊的繃在腿上。上課積極發言,盡管她的表達能力非常讓人捉急,她還是堅持著磕磕絆絆的說著,甚至翻著眼珠、用肢體語言吃力地表達。
有一天早上,一進教室,蕾啦就神神秘秘跟我嘀咕:你知道嗎?那個土耳其女人,白天上課很普通的,晚上在酒吧穿的好時髦啊,驚艷!
因為參加農場半日游活動,我給她拍了不少照片,確實迷人,有種異域風情。
在我上課期間,也就這些成年學生,其他就是年輕孩子們。
先來說說香港的孩子們吧
首先上課的時候,老師會問你是中國人嗎?她們答:不,我們是香港人。于是我說,我是中國人,她們是香港人。所有外國人都驚訝地望著我們:香港不是中國嗎?
和我們共用一個廚房的是四個香港孩子,其中一男一女是男女朋友關系。他們分別有2間房,實際只用一間。學校的床窄窄的,睡兩個人還真是夠辛苦。看著他們瘦弱稚嫩的樣子,我其實有點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他們那么年輕,正是朝氣蓬勃的好時光,可是他們已然老夫老妻一樣,除讀書,就是買菜煮飯,過著柴米油鹽的日子,要知道他們才十七歲上下啊。
另外兩個女生,就有點匪夷所思了。不知道我們怎么得罪了她們,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她們中的一個女生,巨大的腦袋頂著一堆茅草似的亂發,小瞇眼,塌鼻梁、豬豬嘴,模樣實在有點困難,可是她的男朋友還清清秀秀的,真的有點懷疑那個男孩子的視力。
在英國,基本上陌生人之間碰面,也是會打招呼的,問一聲你好。但是香港孩子們絕不會,拉著小臉,給人不太有教養的感覺。也或許是香港人比較內斂?亦或害羞?
我同班的香港男生叫咖啡,人總是蔫蔫的,上課做夢一樣,無心向學。只有到了課間買了三明治回來,才能看到他活生生的眼睛,年輕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光彩。等三明治吞下肚子,眼睛里的光芒,便死去了……。他說他根本不想學習,只想做漁夫或司機。我想這真是痛苦,無論他還是他父母。后來和同是香港人的女孩子戀愛,于是除了上課,也總是能看到他美滋滋的樣子。
日本學生
大部分都非常乖巧聽話。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努力完成作業。據他們說,日本的英語課,只有語法沒有口語課,所以他們在國內基本沒有說話的機會。另外據說日本人的舌頭特別,很難發英語的音,因此他們的發音還真是夠折磨人的。
在日本孩子們身上,還可以看到東方人的傳統文化。女孩子們含蓄羞澀,朱唇未啟面先紅,說完話還用布手帕在嘴角點一點;男孩子們總是坐的很端正,有點小男子漢氣概,說話的語調則是謙和有禮的。
班里的幾個女生,家里都開著公司,經濟條件很好;男生,沒有細問,他們說學費之類的是要自己解決的。所以他們常常說喜歡旅游,但沒有錢。
當然,也有極少數另類的或西化一些的,走路大大咧咧、頭發染的亂七八糟的~
西班牙學生
兩男一女,其中一個男生矮矮的,比較有趣又自信,如果你夸他聰明,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上課的時候,總感覺他不在狀況,眼睛咕嚕咕嚕到處看,成績一般,但總想跳級。
另一個男生,大概受電影影響,對日本女生著迷,還喜歡練所謂的武功。平日他總是一身黑,低襠褲,戴個帽子遮著臉,那自來卷的頭發在帽檐下翻翹著,遠遠看去,活像是日本卡通人物。有一天大概心血來潮,他摘了帽子,頭發梳上去,露出了輪廓分明的、英俊的臉龐和深邃的眼睛。一進教室門,老師和同學們都驚了。哇!太帥了吧!他喜歡班上一個秀美的日本女生,天天上課挨在一起,不過人家有男朋友,而且很快就回國了,所以這段感情算是無疾而終吧。
另外一個是女生,小模樣非常俊俏,嬌小玲瓏的身材、會說話的眼睛,估計也就18歲左右吧。唯獨奇怪的是她的聲音,非常低沉,說話時總是眼睛向上翻著,嘴角向下撇著,好像喋喋不休的小怨婦。才來學校不久就和那個矮個西班牙男生湊在一起,是不是情侶關系不得而知,但兩人上課的時候,總有點打情罵俏的意思,他還把腿放在她的腿上,她摸著他的腿。老師和同學都佯裝不見,畢竟這是人家自己的事。
塞浦路斯學生
兩個塞國的男生,卻是一白一黑。都非常聰明,上課看似不經意,成績卻很好。
白的曾經服過兵役,他女朋友的照片都給我們看過。沒想到小小年紀的他,對愛情還很認真呢。
黑的比較愛逗樂,每次見了我,總說他見到成龍了,成龍是他侄子什么的。
有個游戲叫candy shop,削水果那種,因為我英文名candy,他就喊我candy shop。名字廣泛流傳,做游戲時我干脆就起名candy shop,圖個樂。
瑞士女生
高高大大的,因為過于豐滿,初以為她是孩子的媽媽,其實人家只是一個剛剛17歲的小姑娘。不得不說西方人普遍早熟。她是標準的西方美女,高鼻梁大眼睛,據她說曾經出過鏡,是不是童星就不知道了。每天早上常常遲到,睡眼惺忪的她,一來就趴在桌上,頭發也撲到桌上,然后猛的一仰頭,亂糟糟的頭發就被她五花大綁地捆起來,教室里一片笑聲。然后她又似睡非睡地半睜著眼睛,聽沒聽講,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荷蘭女生
總共5個,作為交換生一起進入。普遍的高高大大,應該只有20歲,但如果她們不說是大學在讀,初一看,還真不敢想她們是學生,尤其是最壯的那個。這個胖女生,多少有點龐大,看著笨笨的,但英語很不錯,上課積極活躍。性格也是直來直去,不像英國人那么委婉。有一天因為冷,我起身關窗,赫然聽到一聲大喊:No!原來是她不冷,她不要關窗。我感到很意外,覺得這個孩子不太懂禮貌,也不知道體諒別人,但一屋子同學看著昵,我便什么都沒有說,裹緊大衣坐下了,總不能跟個孩子較勁吧!
她們中有個女生讓我記憶猶新,不僅是因為她的美麗,而是她的獨特風格。當她的同伴們周末都去逛街shopping的時候,唯有她說不喜歡shopping,她感興趣的是看各種博物館,上課發言的內容也常常涉及政治,眼神里透露著的是男性才有的堅毅和果敢。有次路上遇到,她非常有禮貌地主動過來打招呼,身體微微前傾、眼神專注地望著我,邀請我去參加她們的活動。那一刻,我很明確地感覺到,這個姑娘將來一定不簡單,或許是第二個希拉里也未可知喔。
法國男生
法國帥哥,實際只上了兩個月的課,但他畢竟年輕,進步很快。原來他是一名滑冰教練,其他體育項目也不在話下。酷酷的他,數九寒天也是短袖T恤,一整條胳膊上都是花紋。蕾啦說,這在法國非常另類。我想蕾啦畢竟50左右,思想還是比較保守吧。馬上他就吸引到了,或者他就喵上了一個比較西化的日本女生,她高高的個子,據說也特別喜歡體育還有冒險運動,他們算是興趣相投吧。
這種短期學習,愛情的種子剛剛萌芽,就要結束了?當然現在資訊發達,聯絡方式也多的很,我想如若真的有情,也許距離不是問題。不過也有同學跟我說,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了,他們或許只是一時快樂,一段情而已,不用想那么遠。
除了這些孩子,當然還有其他國家的,只不過和他們多些交道。
所謂沒有不散的筵席,大家既來自世界各地,便總會有離開的那一天。因此基本上每一周都有同學離去,也會有新同學到來,常常的周五下午成了告別日。那一天老師會準備蛋糕,同學們也會帶些巧克力、水果來,大家在歡聲笑語中依依惜別、互道珍重,并拍照留念。
終于6月1日我們飛回來了。
現在想來,這些孩子們以及老師們,應該都是我人生的過客,今后也許永遠不會再見了。但想起他們,心里還是暖暖的,因為有了他們的陪伴,那上課的三個月有了溫度。感謝她們曾經的陪伴,還有無私的幫助。
孩子們,我愛你們!
學院的老師們、朋友們,我愛你們!
(八)結束語
今天是2018年1月1日,也就是說2017年永遠的,和我們揮手了。于是2017年1月18日和6月1日這兩天,成了我人生中格外有意義的日子。
在英國,我拍了很多照片,也寫了很多美篇,主要介紹的是當地的風土人情、反映的是我當時的感受和心情,于是關于旅游就不再重復了。而這個萬字的隨筆,就算是我對那一段時光的總的記錄和懷念吧。
Angela問:你是不是要出版?好期待喔。
其實,這些文字和照片,就仿佛我人生的記錄,不為出版,只是個人對文字和圖片的嗜好。朋友圈里發送,也只是為了和朋友們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態度。
昨天已經過去、一切都會過去,但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會深深的刻在心里。
讓我們記住美好的,繼續未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