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開始嘗試素讀課文《桃花源記》。讀著讀著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從文中“人”稱的變化也能讀出文意。
? ? ? 第一段中主要寫武陵人的行蹤。第1處稱其為“武陵人”,強調其籍貫。因其“以捕魚為業”,第2處稱其為“漁人”。這個“漁人”沒有專心捕魚,反倒“緣溪行”賞“桃花林”,還“欲窮其林”,有點像個好奇心重的探險家。“便得一山”后“舍其船”。
? ? 第二段“漁人”以好奇的眼光欣賞桃花源美景,此段省略了主語,沒有稱呼“漁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此時“漁人”就是桃花源的“外人”。一個“悉”字寫出“外人”初進“桃花源”“似曾相識之感”。“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的快樂,也讓這個“外人”快樂。這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可見這是個生活安定、環境優美、自由自在,快樂富足的地方。由此推想“桃花源”人的美好生活,也是“外人”想要的生活。
? ? 第三段:“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省略了主語,但能推測出是桃花源中有人見到了“外人”,與其談話后,知其是“漁人”。“具答之”,“便要還家”。兩句都省略了主語,從語言的角度看有簡潔之美。內容上看,可理解為“桃花源人”對“漁人”這個“外人”很熱情友善,他們關系融洽,不生分,不用明說都知道。
? ? “村中聞有此人”,不寫“村民聞漁人到訪”,“村人”代表一個群體,“此人”是“個體”,具體有所指。“外人”進村,全村轟動,“咸來問訊。可見對村人來說,這是件大事。“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此句有4個人稱代詞。“妻子”、“邑人”、“外人”,“自”。能率領“邑人”的人起碼是族長或村長之類的領頭人。“邑人”們先世是秦時人。秦時何地沒交待,有保留。“問今是何世”,根據語境推測,應該是“漁人”問與之對話的“村人”,更有可能是“率妻子、邑人”的領頭人。
? ? ? “此人一一為具所聞”,“一一”可理解為“詳細回答一個個問題”,亦可理解為“對一個個村人解答”。“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余人”是相對第一個“設酒殺雞作食”的桃花源人,還是“此人”暫時沒有機會“具言”的村人,都有可能。
? ? “停數日,辭去。”“此人”在桃花源停留數日,是景美、人熱情一時沉迷其中?還是桃花源人眾多,熱情挽留,沒顧得上走?不得而知。“辭去。”顯然“此人”去意已決。“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留在此處就是“此人”,離開就是“外人”。“不足”,不值得,不必。其實是“不能說的太足”,言多必失,“具言”必危。
? ? ? 第3段內容是寫“漁人”在桃花源里的生活,重點寫他與“桃花村人”的交往。“此中人”兩問,“漁人”“兩具言”;“此人”一問,“此中人”兩“云”,兩“要”。先稱“漁人”再稱“此人”,顯然“此中人”不想視“漁人”為外人。此人”辭去,“此中人語云”,省略了對方的答語。不知“漁人”所云,不知“此人”所想。留下懸念,后文自解。
? ? 第4段出現3種人。由“得其船”知“此人”已出桃花源,是桃花源的“外人”。“此人”“處處志之”、還“詣太守,說如此”。他已不是單純的“漁人”,而是個頗有心機,忘恩負義的告密者。用“其”指代他,指代一類人,再合適不過。 “太守遣人隨其往”,意欲何為?想接管“桃花源”?還是想借發現“桃花源”邀功請賞?“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按故事邏輯推理:“其人”迷失心竅,喪失本心,不可能回到來路;如“其人”“不迷”,“外人”“得路”將會重蹈覆轍,復回“秦時亂”狀態。“此中人”不想為“外人道也”,自然不會讓此地被“外人”發現。
? ? ? ? 從內容上來說,“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還能“迷路”,也暗示“桃花源”可遇不可求,是“世外桃源”,可望不可即,“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 ? ? 第5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介紹劉子驥特意強調其是“高尚士也”,劉可代表一類人。不守密的“漁人”,功利的“太守”,被“差遣的下人”,找不到“桃花源”屬正常。那“高尚的人”呢?“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的人呢?“武陵”與“南陽”相距不遠,“好游山澤”的劉子驥是作者遠親密友,二人常共游山林。他們都找不到“桃花源”,讓人不禁懷疑現實社會中是否真有“桃花源”?“找不到“桃花源”就是在暗示這一切都是“漁人”的“林中一夢”,“此人”在“癡人說夢”;現實中的“高尚士人”面對生活產生了“理想幻夢”。現實沉重、不如意,只能從夢中找尋希望。
? 解讀二:? 本文是一篇“記”,也可從地點的變化,探尋故事的主旨。內容可概括為“桃花林”(美)———“桃花源”(樂)———“桃花村”(絕)———“桃花路”(迷)———“桃花渡”(無)。故事情節美妙奇幻,引人入勝,故事結局懸念陡生,出人意料。文章沒有代“漁人”寫游歷感受,卻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讀者的感受與頓悟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 ? ? ? “后遂無問津者”。“津”本義渡口。從河這邊到那邊要經渡口,從夢想到現實要行動,要“問津”、要“有船”,要“尋向所志”、要“忘路之遠近”,才可能“忽逢桃花林”。在找尋心中“世外桃源”的路上,吾輩是“不迷路”的“漁人”?還是“欣然規往”的劉子驥?亦或半途而廢的“問津者”?
? ? “復行數十步”是否別有洞天,讓人頓時“豁然開朗”?問問“此中人”或許能找到答案。
備課補充資料:
? ? 補充資料2:? ? “武陵地區是中國人類起源地之一。湖北省長陽縣發現的人類上頜骨和牙齒化石距今約20萬年。湖南省石門縣發現的人類左腿股骨和下頜骨距今約3萬年。武陵地區已經發現虎爪山遺址等數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數百處。
? ? ? ? 夏商周三代,武陵地區為濮人、巴人、楚人、苗人、越人、漢人等多民族聚居區,致使武陵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時空疊合”特點。秦漢三國兩晉時期,武陵地區隸屬黔中郡、武陵郡管轄。”
補充背景資料3:
? ? ? 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