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烏拉圭]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384頁,253000字;閱讀時長:7小時3分
2022年第4本。
之前看了一篇推文,講到一些書可以“搭配”著讀。一月計劃里有《百年孤獨》,而這本就是可以搭配讀的另一本。
前者是魔幻主義的百年家族小說,后者是紀實視角的拉丁美洲歷史。
不怎么容易讀,斷斷續續拖了一周的時間,讀得慢有兩個原因:
1、對拉丁美洲實在是太陌生了
陌生到在看序言的時候,心想這些國家不是南美洲么?不得不停下來去百度了一下到底“拉丁美洲”指的是什么地方。(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
書中提及的地名,腦子里能聯想到的就是墨西哥的美食,古巴排球,牙買加短跑,巴西足球,阿根廷足球,智利葡萄酒,哥倫比亞咖啡……以及木心那本《哥倫比亞的倒影》。
所有出現的地名都熟悉,搜羅了一下印象的來源,估計都是從奧運會開幕式上認識的。
基于這種幾近全盲的了解,這本涉及拉美歷史的書,讀起來就有些難。
2、敘事方式略散
不同于以往的歷史題材,這本書基本不是按時間線排的。有兩大部分主題,“地球的富有造成人類的貧困”(舊殖民主義圍繞拉丁美洲金銀、農作物和其他礦產進行的掠奪史)和“展是遇難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新殖民主義、通過現代文明手段的掠奪戰續集),但是每個部分中的單篇文章,都像是一個話題的新聞報道。各成一篇,有大量新聞時間素材,有歷史事件,也有作者撰寫時的采訪。篇章之間有時間線重合,人物重合。經常要回翻,要么回翻一兩頁,甚至有時候要從目錄跳到前面N章去。
看完全本書,腦子里也是亂的。然而已經耗費了較多的力氣,沒有力氣去重新梳理了。
通篇兩大主題,舊剝削和新掠奪。作為紀實或歷史性的文字,作者的情緒非常激昂。
收獲有三。
1、愛國情緒暴增,帝國主義的面孔更加立體
從第一章開始,就深感自己活在當代中國是多么幸福的事。全書彌散的令人無奈又悲慟的情緒,奴隸到大莊園,再到后面的本國經濟被資本裹挾,被自身壓制而難以發展,就通篇憋屈。
也許是生活的年代日子過得太好了,又或者是已經習慣了全球化經濟下的生活。對帝國主義的暴行,僅僅也就停留在自家國家被侵略,奮起斗爭的那些印象里。
脫離又紅又專的課本,去看地球另外一端的歷史,看到六七十年代仍然受困于無法發展的完美惡性循環里,不得不欽佩中國的土地改革和經濟發展。長吁一口氣,慶幸。
2、完美補充《百年孤獨》
看《百年孤獨》的時候,直接體感就是“魔幻+腦洞”,一開始被那種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情節和場景所困擾,看到最后慢慢也接受了這種“魔幻”的限定,多怪不怪,反正魔幻就對了。
看完《血管》,回頭再想《百年孤獨》,感受不太一樣了,再也不是一部魔幻小說,就像馬爾克斯在采訪中說他從不認為《百年孤獨》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他所在的拉丁美洲,就是這樣的。
“香蕉公司”也好,那個吃土的二代女也好,那個空降而來的小鎮領導也好,又或者是當時覺得莫名其妙的打仗,莫名其妙的反抗,一代又一代的輪回宿命……都成了可以理解的現實主義。
3、雖然看到最后有些疲乏,也不想走腦子。但挑戰了舒適圈,歷史盲居然讀完了,感覺也還是挺好的。
這本書是70年代寫的,還是很想知道,現在的拉丁美洲怎么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