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去哪里?、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二十年后的今天,你還在思考這些問題嗎?你還會追問自己,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什么是值得相信的,什么不值得相信嗎?
這些人生的大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但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構成了我們面對生活中種種困惑和失望時的理智基礎。有的時候,仔細檢查一下基礎,審查一下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很有必要。
經典說
哲學發端于令人困惑的個人問題。
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哲學意識可能源自失望或悲慘事件,比如當我們第一次想弄清楚生活是否公平的時候,或者對那種到頭來一切都會變好的幼稚信念感到疑惑的時候。
有時哲學也起始于這樣一種情況,即我們不得不做出某種決定,這種決定將會影響我們和他人以后的生活,比如要不要上大學、做生意或參軍,要不要結婚,要不要孩子等。
我們與哲學的接觸也可能源自一件平凡的小事:比如我們對一個朋友撒了謊,于是開始思考道德的重要性;我們被某種暫時的錯覺或幻覺折磨,于是開始好奇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某種事物是否真實;我們與死亡擦肩而過,于是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在這些時候,哲學與我們相遇了,我們開始跳出瑣碎的日常生活來思考問題和看問題。反過來說,做哲學就是去進一步思考這些激動人心的、有時會突然變得極為重要的問題。
什么是哲學
哲學就是對諸如生命、我們知道什么、我們應當怎樣做或應當相信什么這樣一些重大問題的探究。它是一種對事物尋根究底的過程,一種對那些在大部分時間里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從未有過疑問或從未明確表達出來的想法提出根本質疑的過程。
比如我們認定一些行為是正確的而另一些是錯誤的,這有什么理由?
我們知道殺人是不對的,但為什么如此?它總能成立嗎?戰爭時如何?出生前怎么樣?對一個生命已經不可挽回而又忍受著極大痛苦的人來說怎么樣?如果世界已經變得如此擁擠,以致不是這些人死,就是另一些人死,那又將如何?
不論你對這些困難的問題作何反應,你的回答都將反映出一張信念與思想之網,你很可能在對這些觀念初次反思之前從未理清過它。
哲學教給我們怎樣去思考、澄清和論證我們所相信的東西,讓我們親自把這些想法理清,然后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們呈獻給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見的人。
做哲學的方法
哲學首先就是反思。它要求你后退一步,傾聽自己和他人(包括那些大哲學家)的聲音,并試圖對你的所思所聞做出理解和評價。
表述你自己的哲學就是盡可能清晰和透徹地說出你的想法。通常,我們會認為自己相信某種東西,然而一旦我們試圖把它寫出來或是向一位朋友解釋,我們就會發現,剛才還感覺很清楚的東西,現在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就像我們一準備去表達它,它就蒸發了一樣。也有一些時候,我們會感到自己對某個話題沒有特別的看法,然而一旦我們開始就這個話題與一位朋友進行討論,一旦我們的想法得以明確表達,我們就好像重新擁有了非常明確的看法。明確表達——用語詞和句子盡可能清晰有力地將我們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是哲學的首要特征。
哲學的第二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為你的觀點做出論證。明確表達你的觀點仍然不能保證它們就是值得相信或是思考的很周到,從而能夠經受住來自反對者的各種批評。論證可以對我們的觀點加以檢驗,它之于哲學就好比練習之于正式比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看出你準備得是否充分,你的技巧如何,以及你的觀點到底有多少說服力。
通過反思、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幫助我們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分析和批判性的考察,幫助我們把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綜合起來,將其整合為一種獨立的、統一的、能夠為之辯護的看法。這種綜合就是哲學反思的最終目的,凌亂的想法和論證不是哲學,這就好比一堆相互沒有關聯的語詞不是詩歌一樣。
要注意的是,做哲學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觀點,而是努力用盡可能有說服力、盡可能使人感興趣的語言清楚地表述你自己的觀點,這才是做哲學,而不是僅僅讀一下別人是怎么說的。你應當把以往的哲學家及其偉大的思想作為啟發,作為一種組織自己觀點的方式去做哲學,去表達你的想法,喚起你單憑自己的能力可能無法想到的他種可能性。
如何評判哲學的質量
一種哲學的質量取決于它所提出的思想的獨創性、徹底性、觀念之間相互聯系的嚴密性,以及整套看法留給讀者的印象的鮮活程度。哲學史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想法與他們的大多數同時代人(以及精彩與他們交談的其他哲學家)并無很大區別,但他們之所以會成為大哲學家,是因為他們雄辯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出色地為之做了辯護,并把它們組織到一起,建成一座宏偉壯觀的(同時也是很艱深的)大廈。哲學首先是明確表達和論證,但哲學也是有風格地進行明辨表達和論證。
四毛說
在讀這本書前,我一直覺得哲學是一門很深奧很困難的學問。哪怕《蘇菲的世界》這種寫給小孩子的哲學入門讀物,我在讀到中世紀歷史時也不得不放棄。
我知道歷史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我也知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這些人很了不起。但這只是因為我反復從不同地方看到這些名字而已。
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那么了不起。
他們的理論巨著讀起來晦澀難解,如果我想全面了解他們的思想,要費非常大的功夫和精力。
我很擔心我費了極大的勁讀完它們,所得的收益能否抵得上自己付出的時間成本。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這本書。
我才明白,哲學和我理解的并不一樣。
原來,哲學研究的問題并不全是那么深奧。哲學最常研究的是那些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會激發我們探索欲望、鼓動我們前行的人生大問題。比如生活的意義、上帝是否存在、什么是真實的世界、正義是什么等等。
原來,我并不需要記住枯燥的編年史,也不需要搞清楚每個哲學家都做出什么貢獻。我可以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作為啟發,“喚起我們單憑自己的能力可能無法想到的他種可能性”。
原來,學哲學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通過反思、明確表達和論證,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分析和批判性的考察,把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綜合起來,將其整合為一種獨立的、統一的、能夠為之辯護的看法。”簡單地說,就是幫助我們學會深度思考,清晰表達,嚴謹論證。
閱讀本書的好處
我們都希望自己思考縝密、表達清晰。
知乎的“邏輯”話題下,有上萬個相關問題,關注度最高的問題“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高票點贊數合計有數萬,可見大多數人都非常關心它。
但是,看完那些答案,依然無法解決我們的問題。
這是因為,知乎的答案,最多只能給你一些梳理思維的技巧。
技巧需要練習才能內化。
而思考的練習,僅有技巧還不行,你的腦子里還要有足夠你思考的材料和背景知識,建構起持續思考不斷掉的線索。
本書就是很好的思考、表達和論證的訓練手冊。
因為它不僅提供了問題,同時還提供了對這個問題大量的思考材料和知識。
當我們想法單薄,無法建構起完整的論證思路時,可以參看其他哲學家的觀點,啟發自己的思維。
當一個問題的不同解答擺在一起時,我們可以判斷,哪些觀點更具說服力,以及是什么使得它們更具說服力。
是思想的獨創性?徹底性?嚴密性?鮮活性?還是其它的因素?
通過這種“逆向工程”學習法,來訓練和提升自己技能。
所以,想要訓練讓自己的思維更嚴密,論證更嚴謹,不如試試這本書。
閱讀本書的建議
這本書有500多頁,我不建議從頭到尾逐頁閱讀。
因為它會耗費非常多時間,讓一件有趣的事情變成苦力。
我的建議是先精讀前言、導言、第一章和附錄一(共約50幾頁),然后挑選自己感興趣的一到兩個問題閱讀,并完成其中練習。如果感興趣,再讀其它問題。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問自己這些哲學問題。
那時候知識面狹小,思維總在一個小圈子里打轉。
但依然樂不思蜀。
因為這個過程,讓我覺得生命不再只是瑣碎、無趣和眼前的教科書,還有更寬廣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我丟失了這片好奇。
也許是時候重拾這些激動人心而又極為重要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