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次帶孩子去超市,一進超市,孩子們都被“嘰嘰嘰”的叫聲吸引,不由自主的就跑向那些小雞小鴨子們,而這些小雞小鴨只送不買,買29.9元的東西就送一只小雞或小鴨,為了要小雞本不打算買的東西也就買了。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營銷手段的確能在短時間內聚集人氣,尤其是那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孩子們,他們圍繞著這些小小的生命嬉笑玩耍,家長看到孩子喜歡即使不需要也會購買。孩子高興了,家長也就高興了,商家就更高興了,這看似多贏的局面背后,卻有著難以言說的悲哀。
小雞帶回家,沒活過2天就死了。孩子即傷心又內疚,傷心是小雞死了,內疚是覺得是自己沒照顧好小雞才導致了小雞的死亡。其實作為家長,我們都知道那小雞剛剛孵化出來沒幾天,它離開了雞媽媽和同伴,或者是離開了孵化它的溫室是活不了幾天。它的死亡是必然的。作為成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這些所謂的成年人誰在乎過一只小雞的生命?
看看筐內的小雞們,一抹嫩黃與絨毛相映成趣,那是一些稚嫩的生命,它們嘰嘰喳喳的擠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間里探索這個剛剛打開的世界;看看站在筐前的孩子們,他們清澈的眼神透露出對生命的無限驚喜和激動。然而,在這些無辜的眼神背后,是不知道不懂得有個名詞叫做“商品促銷工具”的。
而我們這些成年人呢?當我們在購物的同時享受那份“意外”的樂趣時,也請不要忘記,每一個生命都擁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并非生來就該成為人類活動中的一個小配角。它們也有感受快樂、恐懼和痛苦的能力。當我們把它們當成玩具一樣傳遞、戲弄的時候,是否曾想過這對它們意味著什么?
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換作是我們身處異國他鄉,被當做展覽品一般圍觀、觸摸,心中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滋味?更何況,這樣的遭遇對于剛剛降臨世間不久的小雞、小鴨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身體傷害。
其實,社會上早有許多替代的做法既能促進銷售又能尊重生命。比如創意展示、互動游戲或者是環保可持續的商品模型等都可以作為一種新的嘗試。我們無需犧牲任何一種生命,也能達到宣傳產品和服務的目的。
為什么非要把這些弱小無助的生命卷進商業利益的漩渦中?為什么非要用活體動物來做商業促銷呢?
這是值得商家和消費者都要好好反思的問題,這不僅關乎到我們的消費習慣,更是一個關于如何對待身邊生命的道德議題。
每一位消費者的選擇都有力量,每一步微小的努力都將匯集成改變世界的力量洪流。
記住,善良并非無力,而是選擇不做損害他人之事。愿每一次春天的到來,我們都能夠心懷敬畏,讓每個角落的生命都能自由綻放其應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