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是一本講述經濟學基礎的書,可以算作是經濟學的入門教材。這本書用簡單易懂的方式配合著例子解釋了很多經濟學的術語,并且著重講述了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基礎中的基礎,雖然里面很多概念先前在別的地方都了解過了,仍然值得一讀,因為整本書的邏輯和系統性非常的好,可以把之前對經濟學碎片化的了解連接起來。
1. 經濟學思維方式
1.1認識秩序
了解一個正常運行的經濟系統是什么樣的,才會對出現的問題有更多把握。所以首先,要認識到社會的秩序。社會協作十分重要。高峰期的交通就是協作努力的結果。巨大的市場經濟也像高峰時期的交通一樣每個人追尋著自己的最大效率,整體呈現出某種協作狀態。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是教條,而是一種思維方法:所有社會現象均源于個體的行為和互動,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基于他們期望的額外收益和成本進行選擇。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關注點有三:
- 個體行為:優化和權衡,或說取舍。核心問題:稀缺資源讓優化成為必要。
- 群體內的交互:協調過程。無意的結果。核心問題:個體計劃的多樣性和不兼容。
- 前兩種活動的結果。每個人都仰賴于專業化和交換。交互中產生的凈收益會不斷變化,人們對此都很敏感,隨時準備離開收益少的地方進入收益多的地方,指導整個環境大致平衡。
1.2 游戲規則
經濟體制就是游戲規則。規則會影響激勵,激勵會影響人們的行為。規則需要穩定性,文化沖突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失敗都是因為新的規則沒有清晰地建立。
私有產權:市場交換經濟的基礎,即以法律所有權的形式吧權利指派給特定個體(先進所有權,車,食品)。
公民可以擁有消費品的私有產權,但對于生產資料(土地、工廠、資源)只有社會產權。社會產權不能自由交換。
經濟學的一切選擇都是由個體進行的。
2.效率、交換、比較優勢
2.1貿易創造財富
商品交換實際上是產權的交換。交換是生產性的。并不只有農業和制造業才能創造價值,交換行為本身也有助于更好滿足人們需要。交換是增加財富的高效率方式。
財富:財富不僅僅指物質財富,而是一切人們認為有價值的任何東西?。經濟增長在于生產更多財富。
稀缺品:某人必須付出代價才能得到(免費有時也犧牲了時間的代價,空氣和陽光有時也是稀缺品)
自愿交換從來都不是等值交換,雙方都期待用價值較小的換取價值較大的,因為雙方對價值的判斷不一樣,而且因為專業性不同,雙方生產某物的成本也不一樣。因此交換擴大了財富。
機會成本:獲得某物必須付出代價的價值(因為資源有限,做了某事,就損失做另一件的機會;獲取某種商品,就失去了獲取另一商品的機會)。簡單來說,就是只有一塊土地,需要計算種哪個農作物賺的更多。如果玉米的單價比小麥低,那多種1畝玉米就會虧損本來種小麥可以賺的錢。
經濟效率:從決策者角度比較額外收益和額外成本。判斷一項交易值不值?這取決于我們的價值觀。
問題不在于哪一個效率更高,而是誰有權做出某個特定決策。比如哪種上班方式更好。關于效率的爭論實際上是關于價值觀和產權的爭論。當有人批評某些價格不合理時,實際上是在對現存產權制度安排和游戲規則的批評。
2.2 學會權衡:比較生產的機會成本
生產性可能邊界:某人在一定資源能力條件下能生產產品的最大組合。
比較優勢:和他人相比,有能力以較低成本生產某物。
比較優勢法則:專業化可以降低機會成本,追求比較優勢,最終通過貿易增加財富。比較優勢是在市場中被發現的。人們通過在所有事情中選擇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發揮他們的比較優勢。
交易成本:安排交易的成本(地理阻隔,信息不通等,無法找到交易對象)。有時候一些看似簡單的環境問題,也會因為交易成本過大而無法解決。
貨幣的使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貨幣是交換的一般媒介。以物易物的體制會導致人浪費大量時間尋找貿易伙伴。同時,貨幣具備著可以分開使用的微調功能。比如如果想用一把吉他換一張門票和一杯啤酒,就得經過好幾次交易程序。使用貨幣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
中間人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為他們在信息生產方面有比較優勢。
在自由市場進程中,供求創造了價格,而價格作為一種信息,可以讓人評估不同商品和服務的稀缺度,協調人們的生產和消費計劃。
貧窮是人類社會的規律。專業化和交換使一部分國家富了起來。分工的發展緩慢而漸進,并不是被設計的結果。但僅有分工無法實現普遍富裕。政府的存在其實是維護游戲規則不被破壞,保障私有產權。
3. 需求
3.1 邊際價值
大多數物品都稀缺,但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替代品,只是發現替代品需要時間。當水價上升,人們會尋找其它方式來代替生活中用水的行為。
價值依賴于情景。比如在沙漠里,水比金子更有價值。所以我們在探討某件事物的價值時,談論的是它的邊際價值,也就是在某個情景中的價值。
邊際收益:每售出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收益,等于總收益的變化量除以銷售量的變化量。。邊際指的就是某個特定的場景。
邊際成本:每售出一單位產品需要付出的成本。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就是考慮邊際價值,而非做出非此即彼的哲學判斷。
3.2 需求曲線
因為物品總是稀缺的,所以人們需要權衡利弊,分配自己的需求,多拿一點甲就得少一點乙。
需求:付出代價和人們想買的數量間的關系。
需求法則:其他條件不變時,物品價格上漲,則需求量下降;反之則上升。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依賴于其他事物,會導致需求曲線移動的因素如下:
- 消費者數量變化
- 消費者口味和偏好變化
- 收入增加,對正常品需求呈正相關,對低檔品需求減少。
- 替代品價格變化
- 搭配品價格變化:熱狗價格降低,也會導致夾熱狗的面包更好賣
需求的價格彈性: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它反映了價格變化時需求量的變化。某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取決于替代品的供應。
稀缺品必須被分配,分配方式可以有:
- 按需分配:隨意不確定,有被濫用的危險
- 先來先得:支付意愿的補充
- 抽簽
- 人人平等
- 強權獲取
但最好的方式是:通過私有產權的自愿交換和貨幣價格標準進行分配。價格是一種信號。一項行為的機會成本上升時,選擇者會傾向于少發生這種行為;反之亦然。
4.供給:成本和選擇
在經濟學意義上,事物沒有成本,行為才有成本。
沉沒成本:無法再回收的過去的成本。在計算成本時,不應再考慮沉沒成本,因為已經消耗掉的過去的成本無法影響現在的決策,應該立足當下往前看,看機會成本。
供給曲線:不同產出水平下的邊際機會成本曲線。
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一樣也會受到因素影響改變:
- 生產要素的價格變化導致邊際成本變化
- 技術和資源的變化
- 備選品相對價格變化
- 生產者對產品價格變化的預期
- 供應商總數變化
平均成本:總成本除以產量(總成本是邊際成本的加總)
決策本質上是以邊際成本來指引的,平均成本是用于事后檢驗事實是否與預測和期望相符。
在考慮成本時,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應該思考:對誰而言的成本?做什么事的成本?比如在志愿兵役制度中,降低志愿兵的年薪對于政府來說成本削減了,但對于志愿兵本身呢?他們放棄了工作的機會加入軍隊,對于他們來說,機會成本是增加的。
供給的價格彈性: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化的百分比
成本永遠是供給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產物,有限的資源會讓競爭變得激烈,商品賣給某個消費者的機會成本增加,因而售價會上漲。用成本論證定價的正當性時不應把成本和單純的物質成本等同。
5. 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協調的過程
專業化分工是富裕社會的標志。這是由于比較優勢形成的。對每個人來說,知識和信息都是稀缺品。在市場中,協調各種生產和消費的關鍵信號是價格。市場價格傳遞了有用的信息。
5.1 市場是計劃協調的過程
市場是買賣雙方計劃協調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持續的談判。
供給和需求曲線:
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市場實現完全協調,這時的價格叫做均衡價格,這個過程完全是不同個體各自選擇的結果,而非專家和政府計劃的。當商品過剩時,賣方通過降價提升商品的需求量;當商品短缺時,買方也會抬高出價,進而促進供給量上漲。
市場經濟中存在競爭,但是通常是賣方和其它賣方競爭,買方和別的買方競爭,而非買賣雙方競爭。
5.2 理解自由市場價格
稀缺性不等于稀少性。稀缺性是需求和供給關系導致的。稀少則是指只有很少的數量可供使用。
只要有稀缺性,就會有競爭;只要存在稀缺性,就一定需要按某種規則進行配置。這個規則化造成差異,比如如果按支付意愿來配給,社會成員就會努力賺錢。如果按體力強弱來配給,那大家就會鍛煉身體。成績也是一樣。
5.3 中央計劃
在計劃經濟中,貨幣是沒有用的,因而無法了解稀缺性等信息。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游戲規則來鼓勵人們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從可用的資源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6. 無意的后果:供求規律的更多解讀
6.1 自然災害時的供求關系
自然災害發生后的價格猛漲:災害來臨時,需求上升,供給減少,因而價格上漲,更多物資被從其他地方運到受災區。這恰恰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
6.2 價格管制
假設限制了汽油的價格,消費者的需求是上升了,對供應商來說他們利潤變少,于是供給量會下降。由于汽油是稀缺品,必須以某種標準分配,如果我們用法律限制價格貨幣這一分配手段,就一定需要其他的分配規則來決定把油賣給誰。最終的結果是消費者為了買油花費了更多的非貨幣成本,消費者的真實成本并沒有下降。
當價格受到管制,無法反應相對稀缺性變化時,供求雙方就會受到誤導。
6.3 房租管制
同理,房租管制只會導致房子更為短缺。房東將用非價格標準來選房客。
6.4 犯罪的激勵
20世紀20年代的禁酒令導致烈酒產量暴漲,更多人死于酒精中毒。禁酒令主要影響的是酒的供給價格彈性,因此酒的供給和價格變化變得不那么敏感,因為這時信息是閉塞的。酒的需求曲線卻保持了相對穩定,因而有了價格暴漲的機會。
同時,相比淡酒和烈酒,當然生產烈酒的利潤更大。因而死于酒精中毒的人也更多了。
目前的禁毒法律沒有摧毀毒品的供給,也沒有消滅需求。它和禁酒令一樣,其無意的結果往往催生了更猛烈,利潤更高的東西。
6.5 價格下限和生產過剩
價格上限迎合了消費者,下限則是為了迎合供應商。價格上限和下限的設置都是要把財富從一部分人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農產品的價格下限會導致需求量降低,引起產品過剩。
6.6 奴隸貿易
20世紀80年代的蘇丹存在奴隸貿易,當時西方的人道組織集結起來募集資金為奴隸贖身。結果這一行為增加了對努力的需求并抬高了價格,價格的上升導致更多無辜的人被抓到市場上販賣。
6.7 成本決定價格嗎
生產成本并不決定價格。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因而當你投入的生產成本高出市場能接受的價格時,你就只能虧本。
7. 利潤和虧損
7.1 工資,租金和利息
市場經濟中,工資、租金和利息是掙得收入的三種形式。
合同的使用減少了工人,房東和放款人的不確定性。工資率、租金率和信息率代表的是價格:勞動力價格,出租財產的價格和信貸價格。
7.2 利潤:可正可負的收入
利潤是取得收入的第四重形式。與前三種有很大不同。利潤是剩余,是總收益減去總成本。
成本不僅是支出,更多包含了機會成本。為了獲得當下購買力付出的代價不是利潤,而是成本,也就是使用你自身擁有的物品也應算在成本里。因而為了將房屋用于生產而放棄的房租收入是成本,動用存款購買生產工具就是放棄了這一部分資本可能產生的利息,也是成本。
資本:投入進一步生產的制成品,比如機器。
在進行經濟利潤的考慮時,除了賬面上的會計成本,也要考慮你付出的隱性成本。
7.3 不確定性:利潤的必要條件
理論上,利潤高的行業,必然吸引新企業加入,競爭使得利潤減小,直到總收益和總成本幾乎持平。但實際上,因為信息是稀缺的,所以利潤會確實存在,并不會被競爭降到零,因為存在不確定性。
企業家,就是確信以某種方式重新組織資源會帶來利潤。當契約兌現后,企業家有權索取剩余物,他是結果的承擔著。擁有剩余索取權的意愿帶來了決策權。反之,如果一個組織中沒有人擁有剩余索取權,比如非盈利機構,這個組織就無法像其它擁有明確老板的組織那樣有效運作。
7.4 企業家才能與市場過程
企業家行為是市場過程的內在動力,其有三種模式:套利,創新和模仿。
-套利:低買高賣,這會讓產品重新分配,從低價值用途轉到高價值用途上。
-創新:尋求更好的方式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用更有效的方式生產和提供稀缺品
-模仿:通過創新和模仿,產業進行更替
7.5 自由進出
穩健而有效的市場過程,關鍵在于自由進出。自由進出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
企業家才是社會變遷的動力,他們察覺到現實與可能之間的差距,并發現借由填補差距可能帶來利潤。資源所有者把控制權交給企業家,換取回報。
封閉的市場以法律禁止潛在企業家進入,遏制了競爭。調節市場的決策交給個別立法者和他們有限的信息和預測。一個敵視利潤的社會同時也破壞了責任。
投機者的存在,降低了價格波動的風險,但前提是投機者的預測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