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不喜歡,以中國近代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不是因為質量問題,純粹是我個人受不了去回憶,那段屈辱的,被別國鐵騎踐踏的日子。
我用現世繁華的葉子,想遮住我無意中看見的,那個已遠去的悲慘世間。然而歷史總是過分的堅硬與銳利,它無法被埋藏、被忽略。
《白鹿原》的故事背景,就在晚清覆滅前,到新中國成立之間的這段日子。這期間發生了什么,小學生也能說出個大概來,在此也就不再啰嗦了。
時值內憂外患,山河淪喪,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更是前所未有的苦痛。
陳忠實先生用文墨,在近代中國土地上,圈出了一塊凈地。傳說此地有白鹿精靈出沒,給居民們帶來福祉,所以這個地方便稱作白鹿原。所有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了。
村里生活著兩個大姓:白家、鹿家。白家在村子里世世擔任著兩姓的族長,鹿家的地位僅次之。
村莊在族長白嘉軒的治理下,民風純樸,生活安定而富足。如果朝權未傾,這里該是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學為好人”是整個村子的信條。他們有信仰,有底線,以《鄉約》為法度約束己身,他們終日勞作耕種,在親昵的泥土里生息。讀到這里,我感慨道,這不就是無數人期盼的大同社會嗎?
但我喜歡白鹿原,是因為其中闡述的天道,與分明的正義。黑娃的死讓我扼腕嘆息不已,他從占山為王的土匪轉變為一個醉心學問的兵士,卻因為曾經的一些過節,死在了白孝文的手下。
可是當我仔細的回味了整本書以后,才發現殺死黑娃的,不是白孝文,也不是作者,而是天道。
即使黑娃在最后轉變成一個學者文人,又怎樣呢?他作過的惡仍在那里:他在雇主家幫工,卻與雇主的妾——田小娥勾搭成奸;他革命不成,就徑直拋下兄弟們和妻子,自己一個人逃亡;他上山做了土匪后,打家劫舍,恩將仇報,白嘉軒的腰因他而折。
天理昭彰,他最后死于槍下,不得善終,也是應得的果報。不止是黑娃,書中人物命運哪個不是這樣?
終身行好事的人,無妄無災,壽終正寢,即使百年后發生的浩劫,也躲避了過去。而素行不端,卻以為自己可以瞞天過海的人,余生凄慘,最后只落得孤寡一身、冷清離世。
不記得是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話:“現在(文學寫作)的好,是被錯誤定義了的好?!痹S多小說里,三觀極其扭曲,故事結構混亂,偏偏受到普羅大眾的熱捧。
比如現在多數文學作品中,流行的一種隱性觀點:“只要能夠達到目的,過程中用了什么手段無關緊要?!币簿褪撬自捳f的成王敗寇。可這真的正確嗎?
從白、鹿兩家的發家事跡,或許我們可以窺見真相一隅。白家祖上曾出了一個有名的敗家子老大,把祖上的家業敗得一干二凈。白家老二無法阻止大哥的行為,只得自己默默做了個只有口的木匣子,一分一厘往里存錢,最后重新把老大賣掉的家產一一贖回。
鹿家祖上也是個平凡的農民,進城尋了個幫廚的差事,為了學到做菜技巧,與掌勺做了一筆骯臟的交易,繼而一飛沖天,名震天下。
兩個家庭殷實的家底背后,一個是滄桑,一個是骯臟。所以最后,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我嘆服陳忠實先生,對書中人物命運的匠心獨運。
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白鹿原這部小說,結構清晰嚴謹。作者文筆功底深厚,行文流暢瀟灑,敘事順序狀似隨意,卻內藏章法。文字質樸平淡,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說到這里,《白鹿原》能斬獲茅盾文學獎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只可惜被封禁的那些年,白白使明珠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