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和《山海經》?
? ? ? 阿長,怎么能和《山海經》扯上關系?
? ? ? 她本該和神話傳說《山海經》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從文中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
認識阿長
她來自鄉下,是年青的遺孀,家庭的貧困,地位的地下應該讓她沒有機會接受教育。設想一下,如果接受過教育,她能無視自己被冠以別人的名字?如果接受過教育的話,她能有那樣不雅的睡姿?能說話切切嚓嚓,去背后說三道四,挑撥是非?她給魯迅灌輸的都是口口相傳的規矩,不少都是迷信可笑的;關于長毛的故事,她以訛傳訛,胡說八道,怎么看也不像識字的。最明顯的地方,如果她識字的話,不會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
《山海經》是怎樣一本書呢?
了解《山海經》
? ? ? 《山海經》中有著大量的神話,也源自人們的口口相傳,涵蓋天文、地理、歷史、神話、動物、植物、醫藥、宗教等諸多內容,包羅萬象,對我們研究上古文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羿射九日等神話傳說,神奇的人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有翅膀的人,想象豐富,造型奇特。可謂是獨一無二。
阿長和《山海經》!
? ? ? 魯迅那么渴慕《山海經》,到了念念不忘的地步。
? ? ? ? 展示魯迅對《山海經》渴慕的文字內容,朗讀。
我很愿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尋找,他是很疏懶的。問別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壓歲錢還有幾百文,買罷,又沒有好機會。有書買的大街離我家遠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里去玩一趟,那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著門。
在這里,作者強調詳細地介紹了自己對書的渴慕和求之不得的困難,其中,作者用“緊緊地”來修飾書店關著的門,可見作者求之不得的郁悶、苦惱。
? ? ? 他太過于念念不忘,看來和不少人說過這本書。這些人能滿足他的愿望嗎?
? ? 遠方的叔祖?? 父親? 別人?自己?
? ? ? 叔祖是有這本書的,可是他很疏懶,他不能去逼他; 父親是能讓他得到這本寶書的,父親是讓他讀書的,在去趕五猖會的時候,非要讓他背誦一段《鑒略》才放行,搞得他本來興致勃勃,結果興味索然。父親本可以,也容易為愛讀書的兒子購買回來,但是,父親沒有去做。
? ? ? 別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
? ? ? 自己呢?錢倒是有,可是沒機會。平時太遠不能去,過年有時間去的時候,人家門緊緊關著。
? ? ? 幾起幾落,希望總是被失望打壓,他終于是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有圖畫的《山海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去渲染自己求之不得的郁悶和苦惱。
? ? 阿長和《山海經》!
? ? ? 那么想得到《山海經》的魯迅,想到了睡,也沒有想到阿長,沒有想到阿長能主動來找自己問自己,自己和她說了,其實也沒有抱任何希望!
? ? ? 問又怎么樣呢?阿長?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
? ? 但是阿長卻做到了!那么阿長買書容易嗎?
展示PPT:阿長買書回來的段落。
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
? ? ? ? 一包書!《三哼經》!
? ? ? ? 四本書啊!這個年輕的寡婦多么不容易啊,可是買書的時候,毫不吝嗇。
? ? ? ? ? 《山海經》三個字,錯了兩個,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賣書的掌柜怎么能把一個不識字的鄉下婦女、三哼經,《山海經》聯系起來?
? ? ? 這中間費了多大的周折?如何面紅耳赤的解釋介紹?魯迅先生不寫!也不補寫,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留白,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顯示了魯迅先生高超的寫作藝術。和前面的欲揚先抑結合,讓我們對阿長也從厭惡到熱愛起來,人物形象塑造的立體豐富,讓人過目不忘,讓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人成為文學作品中特別經典的形象。
展示標題:《阿長與<山海經>》至此,一個文盲的保姆和一本神話的聯系就建立起來了,阿長對魯迅先生的深情,魯迅先生也就深刻體會了,所以才在文章結尾深情的祈禱,一切都顯得那么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 ? ? 從濃墨重彩,到隱而不寫,我們可以看到魯迅先生對長媽媽深沉的情感。
展示名家評價魯迅的一句話(沒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