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國、印度與英國的茶葉二三事
【知·食】的目的,是將準確的、真實的、純粹的飲食內容推給真正喜愛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歡。
【題記】
或許是令人向往的工廠福利,火車站臺茶攤和小販的賣力吆喝,茶葉協(xié)會精妙的泡茶示范,分發(fā)茶葉時播放的精彩電影,熱乎乎的茶水對印度士兵的心理慰藉……由茶葉商販、茶葉店、鐵路貨攤、泡茶示范者和軍隊運茶車組成的茶葉行銷戰(zhàn)役,成功的將茶葉引入印度人的飲食生活。時至今日,茶葉店已成為印度每個城市、小鎮(zhèn)和鄉(xiāng)村的標志特色。
《知·食》鄭重推出《印度》連載專題,以印度料理為主題,看印度的風土人情、軼聞趣事、社會變遷……
至今,那場改變印度人飲食習慣的茶葉市場攻堅戰(zhàn),依然是市場營銷的經典案例……
【工廠貨攤】
茶葉協(xié)會任命一位主管和助手,把更多的茶葉擺放到食品商們的貨架上。一戰(zhàn)前,在烏戴普爾王公的晚宴上,圣克萊爾·維登牧師發(fā)現,身邊坐著一位走遍印度各地,出售廉價茶包的愛爾蘭人——利普頓(Lipon)(裸食注:就是立頓茶包的創(chuàng)始人)。推銷員們設法向政府機關和商人辦公室供應日常茶水。但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印度的茶葉市場依然沒有明顯的起色,在印度增大茶葉的銷量,成為最難完成的工作。直到一戰(zhàn)期間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這種情況,才得到較大改善。
當時,在工廠、煤礦和棉花加工廠的茶葉攤點上,焦渴的工人構成一個巨大的市場。茶葉從20世紀的現代工業(yè)開始,成為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戰(zhàn)爭使工廠主們,開始注意保持工人的心情愉悅,并同意讓工人們有時間休息喝茶。到1919年,茶葉小賣部已經成為工人所關注的福利待遇而固定下來。工人們又將喝茶的習慣帶回家里,使家人和朋友都習慣喝茶。
【鐵路站臺】
除了工廠,印度進入工業(yè)世界的鐵路,也是茶葉協(xié)會開辟的新市場。小承包商們,在旁遮普邦、西北邊疆、孟加拉等鐵路樞紐上,售賣茶壺、茶杯、茶包?!癈hai ! Gurram,Gurram Chai !”、“Hindu Pani !”、“Muslim pani”(裸食注:“茶!熱乎乎的,熱乎乎的茶”、“印度人的水”、“穆斯林的水”)的叫喊聲此起彼伏。
在茶中加入糖和牛奶后,這種乳狀的甜膩混合物,很適合喜歡酪乳和酸奶飲料的北印度人口味?;疖嚿希璐钆渲〖屣?、辛辣干土豆和餅干,吃起來十分可口。通常在車站月臺的茶攤上買到的茶,比火車頭等餐車上的茶更優(yōu)質。
在北印度,火車上的賣茶商販在車廂中穿行,一手提著搖搖晃晃的鐵壺,一手拿著杯子,嘴里喊著:“Chai-Chai-Chai”。但在南印度,茶葉與咖啡不得不正面競爭。17世紀,阿拉伯商人就開始在印度西部的山區(qū)種植小塊的咖啡。1830年代,斯里蘭卡便出現了咖啡種植園。由于咖啡比茶更先打入南方市場,時至今日,當火車穿越印度南方的土地時,有著更多賣咖啡的人。
【城鎮(zhèn)茶葉店】
占據了工廠和火車站點的茶葉市場,茶葉協(xié)會自然不會錯過印度的大城鎮(zhèn)和港口。茶葉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與之相對應的是,店鋪周圍大批的茶葉小販。茶葉商販以低于商店的價格銷售茶葉,最終使得茶葉店關門大吉。然而對于茶葉協(xié)會來說,這意味著茶葉正逐步被印度人接受,因此他們并不關心茶葉小販占據了茶葉店的市場。
讓他們憂心的是,小販大多用大量的香料為茶葉增香,而只使用很少的茶葉。對于提高茶葉銷量而言,這種喝茶方式不太妙呀。因此,茶葉協(xié)會采用雇傭小販的方式,出售精心制作的茶水,向如藥汁般難喝的粗制濫造的香料茶發(fā)起了挑戰(zhàn)。
【泡茶示范者】
對于那些從不拋頭露面、未去過茶葉店的城鎮(zhèn)家庭婦女,茶葉協(xié)會組織示范者到印度家庭做泡茶演示。在四個月的時間里,他們每天在同一時間挨家挨戶的拜訪每戶人家,在印度人家里展示沖泡茶水的過程,以便教會主人正確的泡茶方法。這種演示很受歡迎,即使是較為保守和傳統(tǒng)的地方,也得到大多數家庭的接受。
在每個上等人的閨房中,會有專門的女性示范者進行演示,久居深閨的女子們從屏風后面好奇的窺視新鮮的泡茶技藝。但最為固執(zhí)保守的印度教婆羅門,一開始拒絕從示范者手中接過茶水。完美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說服斯里蘭格姆寺的僧人允許在寺廟所屬區(qū)域內分發(fā)茶水。
從熱鬧繁華的大城市到偏僻遙遠的小城鎮(zhèn),通過茶葉協(xié)會泡茶小分隊的努力,喝茶逐漸滲透到印度城鎮(zhèn)人口的生活中。(裸食注:飲茶習慣的培養(yǎng)【知·食】——印度??)在旁遮普,老一輩的印度人開始抱怨年輕人對茶葉的喜好,而不再熱衷于他們認為更有益健康的牛奶或酪乳。
【茶水分發(fā)】
盡管茶葉行銷戰(zhàn)役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努力,但在印度某些偏僻的角落仍然很難被接受。賽義德·拉蘇爾在1931年離開米爾普爾鎮(zhèn)(裸食注:現在巴基斯坦)時說,他第一次喝茶是在孟買。而偏遠的鄉(xiāng)下,人們常喝的只有牛奶和水,茶只是在生病時才喝的藥汁。為了消除這種誤解,卡車或游艇被派往當地市場,茶葉協(xié)會示范者聚集成千上萬的村人分發(fā)茶水,但想要說服印度農夫接受,卻絞盡腦汁、大費周折。
由于當地女子特別喜歡看電影,聰明的示范者分發(fā)茶水時便放映精彩的電影,由此茶水也得到了她們的認可。到1936年末,印度村民已經完全習慣了茶,示范者用一年時間,輕松地分發(fā)了2600萬杯茶。
【軍隊運茶車】
二戰(zhàn)期間,印度茶葉協(xié)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軍隊中,特別的運茶車被裝配起來以供應軍隊所需,甚至跟著在歐洲作戰(zhàn)的印度軍隊一起被派往海外。運茶車上,裝有電臺裝置、印度歌曲唱片,還有會寫信的人,士兵們不僅能與家人保持聯系,還培養(yǎng)了喝茶的習慣。一位戰(zhàn)前曾是茶葉種植者的軍官,高興的表彰茶葉協(xié)會,在惡劣氣候下的行軍過程中,運茶車向部隊軍官和士兵,提供了一萬多杯上好的熱茶。戰(zhàn)爭結束后,士兵們就把在軍隊培養(yǎng)的喝茶習慣,帶到了印度各地的許多鄉(xiāng)村。
當日本人使戰(zhàn)爭逼近印度時,運茶車為加爾各答、豪拉和馬德拉斯等城市修筑防空洞的工人提供茶水,在馬來和緬甸敗退后的幸存者喝上了熱乎乎的、慰藉人心的茶水。在孟買,對茶水抱懷疑態(tài)度的美國人,在運茶車的服務下,也開始喝不加牛奶的茶。據一本軍用餐具盒手冊的作者描述,茶與友誼、家鄉(xiāng)和愉快的回憶緊密聯系,給人們帶來了滿足感。從某種程度上說,在戰(zhàn)爭期間,茶已經成為英國人的萬能良藥。
【茶戰(zhàn)役的勝利】
由泡茶示范者、茶葉店、鐵路貨攤和軍隊運茶車組成的茶葉行銷戰(zhàn)役,徹底改變了印度人喝飲料的習慣。印度人,從1900年的滴茶不沾,到20世紀末每年喝茶數量占本地71.5萬噸農作物的70%。1945年,連加爾各答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也開始從送奶工那里,購買加入一點牛奶的茶水。
至今,茶已經成為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個常規(guī)組成部分,茶葉店成為每個城市、小鎮(zhèn)和鄉(xiāng)村的標志特色。一張防水油布或竹席,四根支撐的柱子、一張桌子、兩條弓背凳、一只便攜式火爐、一把裝滿沸水的茶壺……男人們圍在一起,站著或蹲著喝茶。就連圣徒、最頑固的婆羅門和窮人都喝茶。(裸食注:窮人會將喝茶作為抵御饑餓的手段)還有一種作為具有東方情調的飲品來推銷的香料茶(裸食注:【知·食】——印度??),已經成為美國和英國咖啡店中的時尚飲品。但實際上,它也算得上是英國人勸導印度人喝茶的行銷戰(zhàn)役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