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卿,戰國名士,為人灑脫,才能出眾,趙孝成王在位期間,曾擔任過趙國的國相。
虞卿第一次見趙孝成王,瀟灑得簡直掉渣。他腳踏草鞋,肩搭雨傘,徑直走進王宮面見趙孝成王。還好趙孝成王不是一個以貌取人、特別迂腐、特別講究的人,要不然虞卿那副模樣,恐怕當場就被轟出去了。不過,虞卿如此模樣,或許也是在考驗趙孝成王亦未可知。
不管怎樣,虞卿總算與趙孝成王相見了。一番交談下來,趙孝成王對虞卿的印象極佳,臨別時賜虞卿黃金百鎰,白璧一雙;等到趙孝成王第二次見到虞卿,便封虞卿為趙國上卿,位同國相。
當初商鞅前往秦國應聘,前后跑了三趟,才被秦孝公任用。虞卿僅見趙孝成王兩次,便被封為上卿,可見虞卿的才能該是如何出眾。當然,這樣比較不科學,我們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那么,虞卿的實際才能如何呢?
據史料記載:在長平之戰初期,秦將王龁多次打敗廉頗,趙國損失了幾員戰將。因此,趙孝成王召來樓昌和虞卿計議說:“我軍初戰不利,都尉戰死,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你們看怎么樣?”
樓昌主張向秦國議和,對此,虞卿并不反對。但就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與秦國議和的問題上,虞卿考慮得更加深遠。
他說:“樓昌主張求和的原因,是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但是否和談的主動權控制在秦國一方,而且,大王您估計一下秦國的作戰意圖,是要擊敗趙國軍隊呢?還是不要呢?”
趙孝成王回答說:“秦國已經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肯定是想要擊敗趙軍。”
既然秦國的意圖是擊敗趙國,那么,在戰場形勢有利于秦國的情況下,趙國提出議和,秦國怎會輕易接受?所以,虞卿認為:趙國應該派出使臣帶上貴重的珍寶去聯合楚、魏兩國,楚、魏兩國貪圖貴重珍寶,一定會接納趙國的使臣。如此一來,秦國聽說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必定會懷疑趙國試圖聯合天下諸侯抗秦,從而感到恐慌。這樣,和談才能進行。
求和談判,必須有足夠的籌碼。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和談前夕,作戰的雙方反而會投入更多的兵力,戰斗反而會更加激烈。虞卿的主張,可謂暗合這一談判原則。但遺憾的是,趙孝成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與平陽君趙豹議妥求和后,便派鄭朱先行到秦國去運作聯系。
秦國接納了鄭朱,趙孝成王又召見虞卿,問道:“我派平陽君到秦國求和,秦國已經接見了鄭朱,您認為怎么樣?”
虞卿說:“大王的和談不會成功,趙軍必定被擊敗。鄭朱是個顯貴之人,他進入秦國,秦王和應侯一定會把此事向天下諸侯大肆宣傳。于是楚、魏兩國誤以為趙國已經向秦國求和,就不會再出兵救援大王。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救援大王,那么和談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
后來事態的發展,正如虞卿所料。應侯范雎果然把鄭朱來到秦國求和這件事,向前來祝賀秦國獲勝的諸侯使臣們大力宣傳,卻不與趙國和談。趙國因而錯失天下諸侯的援助,趙軍在長平大敗,邯鄲被圍,為天下所恥笑。
長平之戰后,趙孝成王準備派趙郝赴秦國訂立和約,允以割讓六個縣。
虞卿問趙孝成王,秦國進攻趙國,是因為疲倦了自行撤退呢?還是余力尚能進攻,由于鐘愛趙王而不再進兵了呢?
趙孝成王說:“秦國想滅掉趙國已是不遺余力,現在當然是因為疲倦了才退去。”
虞卿說:“秦國用全部力量來進攻它不能得手的趙國,疲倦了才退去;那么大王您又把它力所不能奪取的地盤獻上,實際上幫助秦國來進攻自己。明年秦國再來攻打趙國,大王您就沒救了。”
趙孝成王被虞卿這么一說,心里猶豫,尚未拿定主意,恰在此時,樓緩來到趙國。
樓緩原本是趙國人,在趙武靈王時期當過趙國的大臣,后來投奔秦國,實際上成為了秦國的高級間諜。但當時的趙孝成王并不知情,他見到樓緩,就與其商議與秦國議和之事。
樓緩代表秦國利益而來,自然主張趙國趕緊割地求和。
他說,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趙互相征戰,最終得利的卻是其他諸侯國。現在趙國不如馬上割地給秦國,一方面安慰了秦國,一方面使各國疑心秦、趙之間已達成默契,不敢再算計趙國。不然的話,各國將借著秦國的怒氣,趁著趙國的疲憊不堪,群起而瓜分。趙國就要滅亡,還談得上什么對付秦國!
樓緩的主張表面上看好像有道理,但趙國如果按照樓緩的話去做,不僅會向天下諸侯暴露趙國的怯懦,引起天下諸侯的猜疑,也無法滿足秦國的貪婪之心。因此,虞卿趕緊又去求見趙孝成王,指出樓緩陰謀詭計的危害。
接著,虞卿提出自己的主張,與其向秦國割地求和,不如拿這些土地去賄賂齊國。他認為,齊國是秦國的世代仇家,齊王一定不會等到趙國使臣告辭就會答應出兵。因此,趙國雖然割地給齊國,卻可以從進攻秦國得到補償,而且,趙國這樣做,也向天下表明,趙國尚有所作為。
虞卿最后說:“大王如果以此先發制人,那么大兵還未開到邊境,就會看到秦國派出使臣帶著豐厚禮物,反而來向您講和。那時再答應秦國的講和要求,韓國、魏國知道了,一定會對趙國刮目相看,于是大王您一舉而與三國結下友好,和秦國交涉也就主動了。”
趙孝成王這次終于聽從了虞卿的建議,派虞卿去見齊王,與齊國商議聯合對付秦國。虞卿尚未回國,秦國果然已經派使者來到趙國了。樓緩見此情形,只好逃離趙國。趙王因此封給虞卿一座城市。
以上兩事,足見虞卿之才能。他不僅對形勢洞若觀火、預判準確,而且心思慎密、謀劃周全。然而,令人頗感詫異的是,虞卿如此睿智,竟然也曾意氣用事,為了朋友,寧愿放棄趙國相位,把功名利祿當糞土。
此事與范雎有關。范雎本是魏國人,在魏國國相魏齊門下做事。有一次,范雎隨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有才華,便賜給范雎美食與珍寶。須賈回到魏國后,向魏齊打小報告。魏齊懷疑范雎出賣了魏國的國家利益,因此下令群毆范雎,把范雎打得半死后扔到茅坑里,讓賓客在范雎身上拉屎撒尿。
范雎僥幸不死,輾轉來到秦國,成了秦國的丞相。秦昭襄王聽說自己的丞相曾經所受的屈辱后,想為范雎報仇雪恨。此時,魏齊已經被范雎逼得逃離魏國,躲在平原君趙勝家里。于是,秦昭襄王便誘騙趙勝去秦國,把他扣留,然后派使臣對趙孝成王說:“不得到魏齊的人頭,我決不放你的弟弟趙勝出關。”
趙孝成王為了從秦國贖回平原君,派兵前往捉拿魏齊。魏齊無可奈何,走投無路,只好去找虞卿。
當時,虞卿已經是趙國的卿相,功名利祿唾手可得,但當魏齊找上門來請求救助時,他竟二話不說,扔下趙國相印,義無反顧地陪同魏齊一起逃往魏國,想借助信陵君魏無忌的幫忙逃去楚國。
他們逃到魏國,信陵君也十分為難,沒有立即與他們見面。魏齊非常悲憤,想當初他也是堂堂的一國之相,如今卻被迫東躲西藏,于是便自殺了。
虞卿辭相救魏齊,雖然最后以魏齊自殺收場,但此事足見虞卿為人之灑脫,對朋友之肝膽。真名士,夠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