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讀完,我覺得我可能看了本假書。本以為克萊兒·麥克福爾會像羅琳女士構建一個完整自洽的魔法世界一樣,打造一個靈魂超度的世界,但沒想到整個故事由兩個人莫名其妙的感情發展為線索。挖下很多坑,卻沒有填上讓這個故事的腦洞僅僅停止在意淫階段。
我想這本書的讀者會有以下疑問吧——
1,誰可以成為靈魂擺渡人?崔斯坦的身世?
2,靈魂擺渡人的歸宿是什么?為什么崔斯坦能返回人間?
3,文中提到,崔斯坦的靈魂擺渡簿沒剩幾頁白紙,這意味著什么?
4,為什么迪倫回程中閉上眼睛就可以躲避惡魔的攻擊?
5,荒原是死者靈魂的意識投射,那么船漿、火都是憑意念創造的嗎?如果如此,為什么不能憑意念創造一個崔斯坦?
帶著諸多疑問我查看了豆瓣的書評,看到如下:
我去搜索了中文出版商標榜的圖書大獎,沒有找到官方來源,有些是兒童圖書獎......如此觀之,作者天馬行空的寫法獲得圖書大獎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不由地想,同學們的選書能力以及曦之讀書會的活動方式也許需要好好迭代一下了。
如何選書
書籍是精神食糧,吃壞;餓東西,身體會抱恙;讀錯了書,靈魂會腐化。在我看來,選書的能力極其重要,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學會選好書,選適合自己的書。
首先,選書是一種能力,用進廢退。
磨練自己的選書能力首先應該從拒絕索要書單開始。越依賴別人的書單,自己越無法鑒別良莠。只有不斷嘗試,才能慢慢培養自己的品味。
其次,選書有一些小技巧。
1,出版社
好出版社有較專業的出版人員,他們的篩選可以提高參考。比如商務出版社、中華書局、三聯書店等。
2,版次和印次
一本書再版次數多,說明其足夠經典,正所謂好書都是長銷書嘛。一本書再印次數多,說明其市場廣大,也是一個參考指標。
3,作者
讀某領域的書,可以找到該領域的大牛,大牛的著作質量比較可靠。還可以從作者出發,尋找作者欣賞的作者和書籍,順藤摸瓜。
4,書評
Amazon和豆瓣的書評參考價值較高。
5,references
非虛構類書的參考文獻尤其重要,看過大家學術著作的人都知道那附頁上詳盡的參考文獻表,并且還可以按圖索驥找到更多優秀的書籍。
6,盡量讀原版書。
翻譯不是純機械活動,它依靠譯者的理解和表達水平,好的譯者不是沒有,但的確稀少。另,翻譯是二手資料且要等。
讀書會活動規則
我相信讀書會是個特別好的活動,由于初辦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關于讀書會的承辦,我也有一點想法。
讀書會的書目產生方式不妥。第一期是抽書,第二期是票決。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弊端,那就是同學們讀的不是自己想讀的書。隨機抽選不用說,這是概率問題。而票決也不盡合理,即使是高票當選的書,也不一定合每個同學的口味。讀書本是件樂事,如果硬著頭皮去讀自己沒興趣的書,則變成了一件苦差事。更何況同學們的選書能力仍堪憂呢!
我的建議是,主題式讀書會(甚至是類型化讀書會),把選書的權利交給每個同學。具體來說,一個學期18周,拋去最后兩周(準備期末考試)共16周,每四周一個專題,每個同學至少參加一次專題讀書會。比如專題一,時間管理。報名參加的同學自行選擇書目,精讀之后在讀書會上將該書的大致內容以及自己的感悟分享給大家,其余同學可以提問。
這樣的好處是,既能讀自己喜歡的書,又能在一個大概念下(比如時間管理)與朋友分享不同的經驗感悟,了解不同的書籍,精讀之下又能建構體系,享受獨處還能體味分享的樂趣。當然還可以以文會友,將所思所想寫下來,向摯友社等校刊投稿。
至于主題的選定,要充分考慮同學們的意愿,只要有10人(這個人數標準還可以再商量)以上報名就可以開展一個主題,如果同學們自己沒有意見,就由活動負責人給出幾個主題進行票決。
讀書會活動資金的利用問題。既然是同學們自己選的書,那么書目本身就需要自發去找,無論是去圖書館借還是購買電子書、紙質書,讀書會活動資金不再承擔選書能力低下而帶來的風險。正所謂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省下來的活動資金更多的用在豐厚的獎勵上,更好地激勵同學們去讀書!當然,獎勵的內容可以是書籍本身,也可以是其他有利于成長的禮品和一些實用物品。
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做一個理智的知識分子。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高效合理的使用獎助學金,看清營銷狗的面目,不被過度宣傳所迷惑。做一個理智的讀書人,學會選書,讀好書,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被外界評價所蒙蔽。
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學會思考是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應該掌握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