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中秋佳節,回了鄉下的家。其實,說是鄉下的家,那才是真的家,因為有父母在。而城市,終是一個漂泊客。
越發的長大,發現父母越發的依賴我們,也越發的童趣了。每每回家,父親總是要一再地與我確定是否有想要游玩的地方。前幾次,因種種原因婉拒了。而此番佳節,加之最近著實太多傷神違意之事,便說“去山頂”。父親似乎對這個答案甚為滿意,欣然安排行程。大抵是因為可以家人一道出游,再者是孩子長大了,而父母之于孩子仍如從前般的有一種不可明說的需求心理吧。
此番歸家與家人共度佳節,心中總是感慨良多,大概因為太過感性吧。上一年的中秋是父母來深圳,一家人粵式中秋,早茶、逛世界之窗、大餐,而今年卻是徒留小妹一人在異地。沒有打電話給她,怕她傷心也怕自己又感傷。長大了的我們,總是要飛,奔向我們的天涯。
第三天假期,也是假期的最后一日。按照行程,當日下午該返回城里的,所以和父親是清晨開始準備上山一事。吃過早飯,驅車走過鬧市,汽車行駛在蜿蜒如巨蟒的盤山公路上。一路的風景很美,空氣很清新,短假期,上山的人倒也不少,所以一路上總是能碰上車輛,或相向行駛地你超我趕,或反向行駛的照面。與父親,偶爾交談,更多時候是他開車我欣賞風景,然后任性地將右手伸出窗外,攤開,抓風。
汽車,安然地行駛,陽光透過車窗打在臉上,閉上雙眼,享受這難得的悠閑與靜謐,想生活若是能總如此該多好。不必理會浮世名利,不必在意得到或失去的孰多孰少,不必想30歲之前應該要有多少存款要結婚要有孩子,也不必去想誰會在下一刻遇見又在某一個清晨離開……
很快,我們到了山頂——云居山。誠如家鄉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皆能讓游子們引以為豪,所以總是自豪云居山是佛教名山,且山上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植被繁茂,氣候涼爽,即便是在“火爐”的城市,盛夏酷暑氣溫僅為26攝氏度,實是旅游避暑和佛教朝圣的理想去處!
由大門而入,驅車在青石板的湖邊小道上,看著湖面一點點地向后退,看著遠處的大山迎面而來,看著真如禪寺(佛教禪宗曹洞宗發祥地,為全國佛教"三大樣板叢林"之一,國家重點開放寺廟)一點點地映入眼簾,莫名的激動,也許是太久沒有上山的緣故吧。
山上的游客,拖家帶口的,成群結伴的各種拍照,留念。徑直走進寺廟大門,心中沒有雜念地向佛祖,只求一生平安。殿外取香三支,點燃,滅明火,走下石階,雙手捏香在廟前默默求佛,禮畢將香整齊地插在廟門口的香壇正中央。然后,殿前叩拜。繞道大殿,再一次去看那株千年杏樹,依舊高大,郁蔥。留照時,恰巧有師傅經過,這是不是一種緣分呢。
父親說,現在這邊正在全力打造一個佛學院。我們驅車路過時,父親特意將車速降下,看見了正在建的佛學院外觀,占地面積大,建筑是一貫的佛家風格,待建成后該是格外壯觀的吧,也該是佛學傳遞的一個絕佳場所。
時間尚早,我們父女二人驅車去往山頂的其余景點——五龍潭和百花谷。這個季節,百花谷已是沒有了花的,所以便不算到過。五龍潭,該是很多年前到過的吧,已經記不清日子有多遠了。延著石階和水泥路一路向下行,走在山谷中,瀑布尚在,只是過了季節,沒有正夏季的壯觀,倒也有秋天的靜美。淙淙溪水由高山而下,水至清,故無魚。所以更多的是欣賞兩邊的山景。父親一路跟拍或是擺拍,留下了我所走過的所有路的印跡。講真,游玩時有一人總是密切關注與跟拍,總是極好的,而且父親的技術真不賴。
站在一塊大石上,身后是清白的溪水池,側邊是巍然屹立的巖石,上面用紅漆寫著有力地幾個大字“南無阿彌陀佛”。恰巧此處有一個空白角,可以望見小城的全景。山下的一切,從前來不及看全看清,而今在腳下,卻是那般的渺小。記得小時候學校的春游,我是這樣描寫這一場景的“山下的一切,好像小螞蟻,被踩在腳下。”而今,卻再也寫不出如此走心又形象生動的比喻句了。生活啊,總是磨礪著我們,讓我們漸漸喪失了想象力。在拗口站了許久,看著家鄉的景,美進骨子里甜進心坎的景,用雙眸貪婪地將山下的一切靜靜地看在眼中,存儲,記憶。一位只是見過一面便只是社交網絡聯系的朋友說,其實最美的風景還是家鄉,而我們卻一直向往遠方。是啊,尋尋覓覓,最終的落根還是家鄉,最牽掛不肯放下的也是家鄉,只是身處其中的人總是容易忘記家鄉的好。
行走深山時,父親忽然問我:“這次在山上,有什么感想啊?”我沉默了,因為說不清,而當時的自己,內心是靜的,靜到沒有任何雜念任何漣漪和任何想法。況且,在近乎走完全國的父親面前,說走過太多的路看過太多的風景,實在是愚蠢的,所以只能說是這些年走過了一些地方,其實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景,卻又大致差不多,無非是誰的突出罷了。同樣的山同樣的樹木蔥蘢,不過是你的高百米它的綿延幾公里;同樣的海,不過是亞龍灣更廣袤更藍廈門的更柔軟更溫柔,而深圳的海則更雄偉,北方的海卻多濁。
而今,已經坐在都市格子間中慢慢爬字,也是為了夢想,也是為了生活,也是為了生存。記得從深圳回來時,父親說了一句話:其實也不想你在外面漂泊的,但是留在家里,這邊也容不下你的夢。也許,我們這一代,應該可以用青黃不接來形容吧,于城市我們無終身的歸宿,于家鄉我們無處安放青春和夢想,所以注定漂泊,流浪。我們的父輩,努力供我們讀書,不過是為了成年后的我們可以有更多地選擇做自己的事,能更體面更好的生活。誠如父親說,現在的我們的知識一定是比他們那一代更豐富的,一代更比一代好,這就夠了。